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贵州 » 正文

全球报道:撕掉标签 “三山”巨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2-10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数九寒天,记者踏进因贫困被合称“三山”的麻山、瑶山、月亮山区域,到处呈现巨变新景:通村通组公路进寨连户,新村新居随处可见,产业发展精彩纷呈,党的扶贫政策暖进了百姓心窝。穷山变富山,“三山”展新颜!“三

数九寒天,记者踏进因贫困被合称“三山”的麻山、瑶山、月亮山区域,到处呈现巨变新景:通村通组公路进寨连户,新村新居随处可见,产业发展精彩纷呈,党的扶贫政策暖进了百姓心窝。

穷山变富山,“三山”展新颜!

“三山”变在哪里?缘何实现巨变?

伤心变欢笑——

四场硬仗攻城拔寨啃“硬骨头”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2017年8月7日,省委书记孙志刚在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上表明了我省决战深度贫困的铿锵誓言和坚定决心。

决战深度贫困,路在何方?我省明确了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易地搬迁扶贫硬仗、产业扶贫硬仗、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这四场硬仗。

四场硬仗在贵州各个深度贫困区域战果如何,曾经是贵州贫困代名词的“三山”地区给出了答案。

冬日暖阳洒满了荔波县瑶山乡,拉片村平直的水泥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70岁的瑶族老人陆应先已经从不通公路的山上搬到山下居住,面对记者,他笑容满面:“过去,出门就是泥巴路,住的是漏风漏雨的杈杈房,冬天怕寒,秋天怕雨,粮食吃完上顿愁下顿,经常靠野果野菜充饥。”“现在,出门不再爬山路,住的是温暖舒适的二层小楼房,饭菜可口,酒肉常有,做梦都不会想到有这样的好日子。”

搬离杈杈房的瑶族群众,还在新家发展起新产业。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瑶山乡拉片村村民谢要花和丈夫韦树喜利用荒山荒坡,养起了200多只黑山羊,修起了楼房。她说,以前贫困的日子让人伤心,“现在,国家政策好,只要人勤快,日子不愁过不好!”喝一口香甜的米酒,谢要花笑容甜美。

在麻山腹地的长顺县敦操乡、月亮山腹地的从江县大塘镇,优质的教育、医疗条件,让曾经学校破烂、缺医少药的群众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看着敦操乡曾经没有操场、没有食堂的学校变成了如今图书室、操场、宿舍等设施齐备的漂亮小学,在这里当了一辈子老师的梁海笑弯了眉毛。曾经大塘镇村医李春燕用竹篮提着药品走村串寨,如今,卫生院医疗设备齐全,加上医疗保障制度,村民们看病几乎都不用出乡镇。

昔日有女不嫁山里头,今朝幸福跑进心里头。“三山”之变,变出了满眼的希望,变出了群众的笑脸。

苦熬变快干——

党员示范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三山”区域决战贫困,有一群带领群众进村入户蹲点扶贫的各级干部队伍,有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和带头人。

长期以来,“贫穷落后”是生活在“三山”地区群众挥之不去的阴影。但贫穷不是不可改变。

在时间的长河里,“三山”地区的各级党员干部主动作为、力战贫困,挺起了大山的脊梁。位于麻山腹地的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女愚公”邓迎香和乡亲们挖山凿洞近13年,打通了出山路的事迹鼓舞人心。邓迎香的想法远不止于此,“我打通了村里出山的路,还要再‘打通’一条带领乡亲们致富的路,争取在2020年,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在她的带领下,村民发展起香菇种植、黑毛猪养殖,干劲十足。

决战脱贫决胜同步小康的新时代,注定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罗甸县麻怀村,记者还看到,邓迎香的丈夫、村委会副主任李德龙,为修建麻怀村的出山公路,10多年承担放炮炸岩任务,耳朵震聋了,如今只能戴着助听器。

在“三山”区域,为撕下贫困标签,邓迎香、“背篼干部”群体、李春燕等一批基层干部、共产党员,成了决战贫困的标杆。他们的示范作用,激发了广大百姓决战贫困的内生动力。

在月亮山采访,记者听到这样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故事:村民们为了用上照明电,七八个青壮年把水泥电杆从山脚刚抬到山上,一不小心电杆折断。大家抱头痛哭后,抹了抹眼泪继续下山抬电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省最贫困落后的“三山”地区,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做示范、做表率,激发出广大群众变苦熬为快干的不竭动力,不断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谱写了“三山”巨变的合奏曲。5年时间,全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70.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173.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6.8%下降到8%以下,减贫和搬迁人数全国最多。

资源变资本——

感恩奋进铺展同步小康新画卷

“三山”地区,目之所及,最多的就是林立的大山。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村民对大山的期望仅限于让山上的树、林中的鸟、山边的野菜变成自家建房、烧饭的材料和填饱肚子的食物。没人指望靠着大山脱贫,更别说致富。大山就是“穷山”。

如今,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产业调整如火如荼,易地搬迁扶贫深入推进,一项项扶贫惠民措施,让“三山”地区的一座座“穷山”变成了当地发家致富的“金山银山”。在荔波县瑶山乡,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让这里的旅游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靠着旅游,瑶族群众谢红新开起了农家乐,过上了红火的日子。

观念变了,思想活了,路子广了,“三山”地区的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变增产为增收。在榕江县八开镇摆列村,曾经随处可见的玉米种植面积在不断缩小。村民侯玉权的经济账算得明白:辛辛苦苦一年,一亩玉米产值不到1000元,而同样时间、同样面积的土地用来养肉牛、养羊、养鸡,收入可就不止翻了一番。

“三山”的群众惊喜地发现,曾经“做梦都想搬出去”的寨子变得越来越漂亮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这些温暖美好的变化,汇集成乡村振兴的美好画面。更为提振精神的是,“三山”撕下贫困标签,换成了亮丽名片:在石漠化得到有效治理的麻山片区,大射电张开探寻宇宙星空的天眼,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来观看;在过去山阻水隔的瑶山深处,荔波水上森林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生态美促进了群众富;在昔日偏远落后居“省尾”的月亮山区,随着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穿过,转身变成了南粤入黔“第一站”。

麻山、瑶山、月亮山,山还是那些山,山的颜值却变得绿富美。

苗族、瑶族、布依族,人还是那些人,人的精神却变得阳光灿烂。

“三山”巨变,变出的是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变出的是同步小康的新乐章。(梁晓琳 陈丹)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