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忙得很,忙得紧
“三宝,该过年了,啥时候回来?”“今天就回去,到村里杀一头肥猪,给大伙分点肉过年。”电话里传出三轮车的“突突”声。
“路上慢点!”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黑林沟村贫困户张正旭挂断手机,对记者说,三宝是儿子张成清的小名。自打去年到养猪场上班后,他就很少着家。
2月2日,从龙泉关镇出发,沿山路七绕八绕爬到一处向阳的山窝,百十户人家上下错落,“嵌”在山腰。巴掌大的地方,不是上坡就是下坡。
推开木栅栏,就是张正旭家。老人今年71岁,不停咳嗽。“胃病、肺气肿,一天到晚离不开药。”老人拿出大大小小几个药瓶子晃了晃。
家里有13亩多地,大多是岗上旱地,七零八落好几块。山上没水,过去只能种点玉米、山药和豆子。老人家说:“玉米一亩地收600多斤,卖400来块钱。算上人工,剩不了多少。”
老两口年纪大了,儿子出去打工,地也种不动了。过去,他们就和街坊邻居在农忙时互相帮工,收点口粮。村里留守的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巍巍太行山,苹果格外甜。2015年,县里引进一家专业公司种高山苹果,引导贫困户把土地集中流转,每年每亩地租金900元左右。这下可把老人们“解放”了,张正旭把地全部流转。粗略一算,一年收入过万元。“不用操心,稳稳当当收租金。”
种地不愁了,还愁房子。老人一家住在3个小房间中,共35平方米。这是祖上留下的土屋,小青瓦,石头垒,泥巴糊,低矮阴暗,顶棚糊着报纸,到处弥漫着土腥气。四处透风,屋里烧着炉子,洗菜盆里结着冰碴子。老人说:“我都70多了,也不记得这房子是什么时候盖的。”
村子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老人家说:“夏天还好,冬天可就苦了,下雪就出不去了。”走遍全村共101户,平时住人的仅40多户。60岁的人在村里就是“后生”,前年村里一位老人过世,连抬棺材的年轻人都凑不齐。村子到镇上只有一条山路,老人说:“到镇上赶集,出去一趟一个半钟头,回来净上坡,要两个钟头。”
治病要紧,治穷更要紧
村里只有赤脚医生,看大病要到镇上和县城。三宝16岁那年冬天,得了急性眼底出血。因为耽误治疗,右眼留下残疾。张正旭老念叨:“要不是住在这山窝里,儿子的眼睛就能治好。”
穷山沟难养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6个,眼下还有60多个。龙泉关镇动员村子整体搬迁,挪穷窝,拔穷根。有的老人听说后,先是不敢相信,问清楚后不禁热泪盈眶:“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下山住新房!”
山里人盼的,不再是梦想。龙泉关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规划建设500多套房子,安置黑林沟等村共500多户。预计到今年夏天,首批钥匙就可以交付了。张正旭说:“做梦都想早点搬下去,上城里买东西、看病,娃娃们上学都方便!”
好事不只是住新房,老人最发愁儿子没正事,现在也安生了。他说,三宝过去在外打零工,搞装修,挣的看着不少,开销更大。有段时间,三宝身体不好,烦心事多,有时会到村里、镇上“惹点麻烦”,老人也不省心。
转机在前年秋天,村里成立山林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郑耀军知道三宝有手艺,让他来养殖场做事,每月工资3000元。这下三宝乐坏了,天天忙得像陀螺,平时住在那边,挤时间回来看看爹娘。三宝说:“前两天一头母猪下猪娃,我两宿没睡好!”有事做,有钱挣,他就“没空”瞎折腾。村干部、镇干部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都说三宝脱贫不成问题。
看着儿子成了“领工资的人”,张正旭心里像喝了蜜一样,见到三宝就嘱咐:“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要咬住目标,好好干!”
为帮扶张正旭等贫困户,合作社出资为20多个老弱病残户入股,将来见效益后,每年有分红。现在刚起步,为了乡亲们先见到实惠,合作社前不久给每户发一壶花生油。要过年了,合作社特意挑了一头大肥猪,送回村杀年猪。
劈柴响,炉火红。听说杀年猪,在家的男女老少围过来看热闹,三宝最带劲:“这是养殖场挂了号的大肥猪,有390多斤,过年有肉吃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