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能技术为引领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兴起,这是滨海新区原有的实体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滨海新区也在加紧布局新的产业,抢占制高点,形成新动能。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
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智跑”
提起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这也是国内汽车模具领域的明星企业。这家国内最大、世界一流的汽车模具企业,在几年前还是另一幅发展情景。推动其驶入发展快车道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天津滨海工业云的支持。由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建设的天津滨海工业云,其工程仿真平台集高性能计算与可视化分析处理于一体,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
2017年11月上线的天津滨海工业云2.0版本,已将服务触角从企业研发延展到生产、销售、服务等企业经营发展的各个环节。2.0版本基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已有技术和资源基础,底层整合高性能 计算、云计算和大数据框架,提供包括多个行业云平台、供需对接、企业展示、工业库、基础云服务、新闻资讯、产业联盟7大核心功能,涵盖装备制造、模具设计、汽车工业等10大行业领域。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智能生态环境,以降低企业的信息化使用门槛,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为目标。
智能科技对实体经济的“充电”,不仅体现在生产过程中,还赋能在物流管理体系和配套服务等方面。
坐落在天津自贸区机场片区的天津百利工业品供应链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工业电商平台——百利MRO+工业品超市,是一个面向工业领域的创新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电商系统,可以较好地解决工业领域所面临的上下游信息不对称的核心问题,同时配备完善的物流管理体系和配套服务,从而解决工业品采购中价格不透明、采购效率低、无法保证正品、无法保证现货的4个痛点问题。
滨海新区无人机产业
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5-2020)》,到2020年,信息化将有效增强新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关键业务环节深度融合,信息化带动企业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营销渠道进一步拓宽,实现产供销财一体化运作的企业比例达到15%以上。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特色产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产业链高度协同,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
“到2020年,滨海新区两化深度融合水平显著提升,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2以上,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滨海新区工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津云”新闻记者,要实现生产制造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重点行业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以上,成为推动新区企业发展的新动能。
滨海新区水下机器人
人工智能推动企业创新
智能科技不仅赋能传统实体产业,也在驱动着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
2017年,天津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顺利完成A+轮融资。公司总经理刘奇说:“公司创立不久就通过与‘天河一号’的合作,将超级计算能力模拟海洋环境,获得了高效精准的数据支持。另外,产品外观的受力分析也借助了“天河一号”的软件支持。”
与此同时,另一家落户滨海新区的蓝创科技也得到了“天河一号”的赋能。这家专业从事医疗人工智能研发的IT公司,将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过去十几年的医疗病例远程存储在“天河一号”的超级大脑中,通过对医疗大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天河一号”并行计算能力,搭建起了新的医疗智慧平台。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应用研发部部长孟祥飞介绍,经过几年时间,超算天津中心已服务各类用户1400多家,未来将进一步助力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国内高科技领域和尖端技术研发的突破。
而在位于天津港保税区的科大讯飞天津研发中心,智能机器人晓曼、社区助理小途、讯飞翻译机等都是业界领先的人工智能设备。“我们将世界领先的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和人脸识别等技术运用到智能服务机器人本体上,结合麦克风阵列、3D摄像头等功能外设和身份证读卡器、取号小票机等定制业务外设应用,以语音、触屏、动作等多模态综合交互方式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科大讯飞负责人说,“晓曼机器人是基于科大讯飞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开发的全球首 台全程语音交互的银行服务机器人,已在徽商银行实际部署并开始试点,将面向金融行业等领域进行大规模应用推广。”
实际上,人工智能产业在新区已经生根发芽。落户在开发区的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已经开发出多款新产品,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科技创新中心、成果转化基地及产业发展集群。
据介绍,该研究院已有一批成果正在产业化过程中。这些成果未来将在公共安全、金融、高端服务业、大型制造业等不同领域大显身手,让智能科技为各行各业“充电”。(记者 李泽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