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印江自治县沙子坡镇四坳村王昭权的老屋里灯火通明。
“坨坨肉熬熟了,再弄几个小炒就可以下酒了!”王昭权的六弟王华一边张罗炒菜一边说,一年到头,五哥最辛苦,我们父母过世得早,剩他一个人在老屋里我们不放心,全家人都来一起过年。
“五哥”,说的就是47岁的王昭权。王家兄弟有六人,王昭权排行老五,6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残疾,只能依靠双手、右脚在地上爬行。但王昭权身体残疾却自强不息,不等不靠、苦干实干,靠着一股倔劲搞肉牛养殖脱贫致富,成为村里村外受人敬重的汉子。
王家兄弟一年各自奔忙在外,今年难得带着妻小团圆,老屋热闹不已,大家彼此交换趣事和来年打算。吃年夜饭前,王昭权必须赶快配草料把十来头牛喂好。
左脚依偎右脚,呈半蹲姿势,左手稳着撮箕,右手撒玉米面,搅拌之后,麻利地装好草料,又俯身趴在地上,驮着草料爬向圈舍……这是王昭权养牛的日常动作。
从2012年开始养牛至今,两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硬汉王昭权咬牙撑了下来,他的双手因此比别人的更加粗壮,满是老茧,大手与瘦小的身躯极不匹配,但精神十分饱满。
“可能是身体残疾的原因,他从小要强,别人能做到的事,他也想方设法都要做到。”王昭权的大哥回忆说。
7岁时,为了能上学,王昭权狠练爬行,由于长时间手杵在地上行走,经常被磨得血肉模糊,最终是爬着到学校报名登记。后来,因为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王昭权含泪选择了放弃读书,转而与父母一道靠种植烤烟、水稻、玉米、红薯、土豆来养活自己。
2010年,随着农村书屋项目的实施,村里有了大量书籍,王昭权一有空就借书来看,学习畜牧兽医的弟弟王华也时常给王昭权买来一些养殖方面的书籍供他琢磨。
看到村里人纷纷外出务工,王昭权也在寻思着自己该干点什么。2012年,王昭权决定养牛的想法得到老六王华的支持。东挪西借凑几万元钱,王昭权买了10头牛,开始把书本上学到养牛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为了保护手不受伤,王昭权自已制作了弯拐木和橡胶垫子来保护双手,以便在上坡放牛时“走”得更快。通过多年爬行,上山的路哪儿高低起伏、哪儿迂回转折王昭权已经烂熟于心。
“最初养牛的时候,牛儿不听指挥,满坡乱跑,找牛吃了不少苦头。现在只需要吆喝几声,牛就能主动从对面山上赶过来。”王昭权笑着说,牛爱吃盐水,我用矿泉水瓶装上盐水,一洒水牛就跟着我走了。
一年后,王昭权出栏了6头牛,还上了欠债。同年,政府补贴6500元对王昭权的房子进行危房改造,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15年,村里把王昭权列入兜底贫困户,享受精准扶贫各项优惠政策。
每天起早贪黑,像一匹永不疲倦的“骡子”,不是在喂牛,就是在地里干活。提起王昭权,村里人没人不竖起大拇指,没人不被他的坚强意志所折服、所感动。有邻居打趣王昭权说,你一个吃饱,全家不饿,就算不养牛,还有国家养着你呢,不用那么拼命嘛。王昭权却说,现在残疾人有很多保障,政策又好,不能只靠等,还需要自己多干点才能有更多的收入。
在政策的帮扶下,王昭权得到了5000元的养殖补助。2017年,王昭权又利用精扶贷又买了三头牛,到现在存栏牛有12头,仅养牛一项每年就有2万多元的收入。
今年一月,王昭权向村里递交了贫困户出列申请书,申请书上写道:“去年卖两头牛有一万多元,我提前申请出列。我可以买小牛来养,把牛养好了,卖个好价,同时带动四坳村精准贫困户共同创造财富,感谢我们的党和人民政府……”
镇里考虑到王昭权年龄增大,身体状况也不似以前,于是把他的出列评估时间推迟到今年年底。六弟王华为他买来一副拐杖,却被王昭权丢在了墙角,他说:“用了拐杖我就驮不了草料养不了牛。”
又是一年好景时。至今仍未成婚的王昭权婉言拒绝了好几处为他说媒的好心人。可一旦有人谈起养牛,王昭权浑身来劲,他说:“要是今年村里能成立养牛合作社,大家一起参与就好了,我自己还能干就要干,不想不劳而获,直到干不动为止。”
窗外,夜幕笼罩了大地。村民们点起了烟花辞旧岁迎新年。一颗颗烟花如流星划破黑夜,在四坳村口绽放,炫美无比,如这小小农家院绽开的一张张笑脸,又如王昭权炽热质朴的新年愿望。(马刚 杨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