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县设市”不到一年的盘州,用辩证思维“答题”精准脱贫,通过“长”与“短”谋划产业,“舍”与“得”改善基础,“减”与“增”服务群众,做到“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长”与“短”相得益彰 地里长出致富“新滋味”
3年前的盘关镇贾西村,年人均收入不到2700元,贫困发生率33.8%,是深度贫困村。
为贾西村脱贫致富“破题”的是当地“土货”——刺梨。短短3年时间,贾西的刺梨基地规模一下子增长到3.12万亩,还带动了相邻7个村3498户9446人。
刺梨种下去,群众的担忧又来了:规模这么大,盛果期后卖给谁?种刺梨至少要三年五载才见效,空档期的收入靠什么?
“要让地里长出致富的‘新滋味’。”盘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令波告诉记者,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精准施策的要义在于“长”与“短”的辩证思考。
“长”——除了出售鲜果外,盘州新建了年加工30万吨的刺梨鲜果加工厂,并研发刺梨系列产品。
“短”——为了让群众收入不断档,贾西的刺梨林下套种了地参、鱼腥草等中药材4600多亩,养殖蜜蜂500箱,构建了“林上有蜂、林中有果、林下有药”的长短结合、立体产业新格局。
如今的盘州,主导产业的“长”与林下经济的“短”相得益彰。
做大主导产业之“长”。由5家市属平台公司成立5个农业子公司牵头发展刺梨、软籽石榴等八大主导产业,累计发展特色农业产业123万亩,去年可采收面积达23.48万亩,产值82504万元,覆盖贫困农户3.11万户,户均增收2640元。
着力发展林下经济之“短”。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家畜家禽等“短平快”产业,形成“农林牧复合、草果蔬结合”种植养殖体系。去年累计发展林下种植养殖62.37万亩,共有1.06万户贫困户3.5万人参与,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舍”与“得”改善基础,家乡变出美好“新生活”
这些日子,盘州市的村村寨寨总有一支这样的队伍——由村帮扶责任人、帮扶单位同志、村支两委、网格员、志愿者组成,他们走村串户,帮助打扫卫生,归置杂乱的家什。
一开始,干部不理解——打扫卫生是各家各户的事情,为什么要我们越俎代庖?群众也不理解——这样子生活了几十年,也没有什么不方便,为什么要打乱过去的生活习惯?
一段时间后,干部理解了——“舍”去高高在上的姿态,俯下身去,“得”到的是与群众的鱼水情深;群众也理解了——“舍”去了旧有的陋习,“得”到的是文明的生活新风。
盘州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攻坚啃硬骨头,就是要有“舍”的大境界,“舍”得闯险滩,“舍”得进深水,“舍”得下功夫,把党的好政策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里子”“面子”一样都不能少。
2017年以来,盘州共启动实施农村“组组通”公路2024公里,截止目前完成路基工程1958公里。项目建成后,将实现30户以上的自然村寨全部通硬化公路;
2017年以来,盘州共投资4.27亿元,巩固和解决了36.5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2017年以来,盘州共投入19.2亿元实施农村“三改三化”工程,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扭转了不良生活习惯;
2017年,盘州所有农户实现生活用电户户通,动力电村村通,宽带和手机信号全覆盖;
……
“减”与“增”服务群众,人人有了小康“新向往”
前些年,领到2万元危房改造资金补助的盘州市英武镇业嘎村村民罗为才,建了80平方米的平房,出乎所有人意料,“住”进去的是牛,自己依旧呆在老木屋里。
“一头牛好几万,值钱啊!”罗为才死活不愿搬进新房子。
“牛睡新房、人住危房”是个案,背后却折射出大问题——群众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键在于如何服务好他们。
服务群众,在盘州决策者看来,就两个字——“减”与“增”,让群众“减负”,让群众“增效”。
如何让群众“减负”?教育、医疗和兜底全保障,让群众生活无后顾之忧。
如何让群众“增效”?通过党建引领,搭建起干群“连心桥”,用党员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减”一“增”,点燃了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对小康生活的向往汇集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组组通”工程施工现场,老老少少自发加入修路队伍;田间地头,返乡青年成为生力军;项目基地,村寨上下齐上阵为幸福生活打拼……
六盘水市委常委、盘州市委书记付国祥表示,脱贫攻坚是系统工程,要用辩证思维谋划脱贫攻坚,既要站在高处,又要想在远处,更要干在实处,苦干实干加油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役。(陈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