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培育“第一动力”,奋力打造科技强省,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方阵、中部地区前列。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扬帆起航,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全球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由中科大主导研制;全球最薄触控玻璃实现量产,液晶显示全球最高世代线建成投产;我省首创的编制“周转池”制度,被国务院作为重大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推广……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以来,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创新型省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方阵、中部地区前列。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关键的就是要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省委书记李锦斌表示,创新是我省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安徽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实现安徽科技创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努力使创新之花在江淮大地结出累累硕果。
科技创新从“跟跑”到“领跑”
春节前夕,在合肥“科学岛之春”社区春晚上,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透露,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刚刚获批在合肥建设。这标志着继“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三个已建成的大科学装置之后,我省在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取得的又一实质性进展。
聚变能被认为是未来理想能源。五年来,在聚变研究方面,我省一直处于“领跑”状态。 2017年7月3日夜晚,被誉为“人造太阳”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东方超环再传捷报: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12月5日,“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集成工程设计研究”项目在中科大启动,中国核聚变研究由此开启新征程。
在量子通信领域,我省更是领先世界5年至10年。 2017年8月10日,中科大潘建伟团队宣布,“墨子号”圆满完成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三大科学实验任务;9月29日,中科大牵头承建的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国家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正式贯通,结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天地链路,中国与奥地利首次实现洲际量子通信。 “墨子号”和“京沪干线”系列成果的取得,不仅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的实用化和产业化方面已经走在世界最前沿,而且标志着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
五年来,我省在热核聚变、量子通信、铁基超导等前沿领域,逐步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转变,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29件增加到7.7件。全省共有6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其中一等奖3项。我省主持或参与完成的“墨子号”“悟空”和“天宫”项目,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全面开通、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世界首次实现百秒量级稳态高约束模运行3项成果,入选2017年国内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习近平主席2018年新年贺词中,中科大主导研制的光量子计算机喜获点名。
“创新型产业”抢占制高点
2月12日,科大讯飞在年度总结计划大会上宣布,去年该公司开发团队增加近25万个,增长94.9%,其一年增量超过了过去五年总和,目前科大讯飞开发团队总数已达52万个;讯飞语音云日均服务次数达45亿次,讯飞输入法用户数达5亿个。到2020年,该公司教育、政法、消费者、智慧城市四大事业群业务收入有望突破400亿元。
新年伊始,科大讯飞与哈工大联合实验室在由斯坦福大学发起的机器阅读理解领域权威评测中再次登顶。去年,该公司在全国率先建立智慧医院,肺部影像识别准确率达94.1%,世界第一;“晓医”机器人参加全国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测试,以456分的高分轻松通过。在科技部公布的首批四大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中,科大讯飞智能语音顺利入选。以科大讯飞为龙头,坐落于合肥市高新区的“中国声谷”目前已聚集了科大国创、华米科技等200余家核心企业,去年基地年产值已达510亿元,占据了全国70%以上的语音市场份额。
2017年12月20日,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京东方合肥第10.5代线提前投产,成为全球显示产业新的里程碑。目前,合肥成为全球唯一拥有6代线、8.5代线、10.5代线的城市。 2017年10月,江淮汽车首次发布自主研发的液冷技术,实现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技术重大突破,可以将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的温度控制在10℃至35℃之间,零下30℃的超低温环境下也可正常充电,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0.4毫米、0.2毫米、0.15毫米……珠城蚌埠,素有“玻璃之城”的美誉。如今,其硅基新材料产业势头强劲,一个千亿元级的产业链条正在加速形成。
智能语音、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五年来,我省“创新型产业”抢占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拔节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孕育。去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4%,比全部工业高5.3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增速最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5%,实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40.2%,较2012年提高5.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达4310家,较2012年增长124.5%,居全国第8位,成为全省产业创新主力军。
“机制变革”激发创新活力
1月19日至21日,近300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齐聚合肥,围绕合肥创新型城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层次人才引进等议题进行交流。 “合肥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青年“千人计划”专家、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刘青松坦言,安徽的创新环境、创新平台和发展前景吸引了他。
作为合肥科学岛“哈佛八剑客”之一,刘青松选择在安徽发展并非偶然。就在今年1月,又有十几名海外留学博士陆续来到安徽,加入科技部承担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研发项目,攻关电池容量偏小的难题。“之所以选择安徽,一方面是因为安徽的科研氛围特别好。另一方面是,对于我们这些引进人才,有很多政策上面的支持。 ”“百人计划”海外归国人才夏昕说。
人才资源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近年来,我省陆续开辟人才激励“绿色通道”、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人才职称“绿色通道”,在医疗、教育、落户上全部“绿灯”,让创新科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五年来,我省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43人,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15个,培养高技能人才42.8万人。
“政府投资入股、上市后股份奖励”“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高校试点编制‘周转池’”……五年来,我省在全国首批试点创新型省份建设,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速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后出台创新驱动发展“1+6+2”配套政策,构建和完善了覆盖创新各个环节的创新体系,并搭建中科大先研院等多个重大创新平台;全面展开76项创新改革任务,在创新高校院所工资激励机制、科技金融、编制“周转池”试点等方面形成一批制度性成果。今年,还将开展企业研发准备金、创新券制度试点,发展科技融资担保、科技保险等新业务。(记者 桂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