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秦海璐作为《国家宝藏》的国宝守护人,变身云锦织娘,将织娘这一绵延1600年的职业带进公众的视野。精致的云锦是怎么织出来的?2月23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进江苏省文化创意成果展示中心,体验织造工的日常。
身手要敏捷臂力也要好
木板拼接,竹条穿插,粗细不一的织线垂挂着……眼前这个织造云锦的“大家伙”足有小二层楼高,正是1924个部件组装而成的云锦大花楼织机。
织机这么大,怎么操作?云锦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周双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一位师傅“骑”在织机上“提花”,另一位师傅在下面进行“交织”操作,两个人要默契配合,才能把这架织机运作起来。
作为提花工,大长腿和矫健的身手不可少,否则连4米高的织机都“爬”不上去。相比之下,交织工的工作环境稍安逸,但对臂力的要求更严。“重量有保证,花才压得紧,出来的图案才清晰。”周双喜告诉记者,这对织工的臂力提出很高要求。
绘图、挑花结本像编程
除了过硬的体力,细心必不可少,因为从绘图、挑花结本到上机织造都十分复杂。
“先绘图然后挑花结本,就像电脑编程一样,最后才能上大花楼织机织造。织造的时候,织造大师们只能看到反面,每天只能织几厘米,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织得好不好,有没有错,只能通过织造机摆放的镜面反射,看到其中的一小部分。”周双喜说,云锦织造成功与否,要下机了才知道,没办法修改。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云锦的质量,一件云锦作品往往只能由一组搭档合作完成。“固定的交织工就算停工了,也有足够的手感跟肌肉记忆,可以让他在重新织造时完美地衔接上原有的进度和花纹。”周双喜说,如果换其他织工,由于织造力度不同,花纹的稀疏程度会有区别,云锦整体就没那么完美。“不出意外,一组织工跟一件作品是一对一负责。”
复制龙袍用时9个月
作为云锦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45年来周双喜共完成80多件套的云锦织造,印象最深的要数第一次复制的龙袍。
周双喜所说的龙袍,指的是万历皇帝曾穿过的一件状花纱袍。上世纪80年代,北京定陵出土600多件文物,其中有一件明万历皇帝穿过的“红四合如意云纹地状花纱袍”。“当时那件龙袍已经烂得不像样,相关部门组织了一个复制小组进行复制工作,我有幸参与,那也是我接到的第一个复制任务。”周双喜告诉记者,跟普通的云锦织造不同,龙袍需要在提花的基础上再“添花”。
“难度系数更高,每天只能织出两三厘米。”周双喜说,17米长的龙袍,他花了9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从那以后,他一发不可收地开始职业织造之路。
希望云锦织造传承下去
“目前,云锦博物馆有几十个人从事云锦织造的工作,但这个人数相对较少。”周双喜说,织工的年龄相对较大,年轻人很少。“云锦织造的学习周期很长,就算完全扑到上面,也要两三年才能织出最简单的花纹。”周双喜说,很多耐不住性子的年轻人,学着学着就跑了。
除了大范围的一线操作指导,截至目前,正式向周双喜拜师学艺的徒弟只有三个,这对于云锦织造的传承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这辈子就会干这一行,也就爱干这一行,但还是期待能通过新颖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走近云锦,了解云锦,愿意静下心来学习云锦织造。”周双喜说,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文化遗产一直传承下去。(韩雨霁 顾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