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黔为什么?在黔干什么?离黔留什么?”一年前,第二批上海援黔干部习水小组带着这样的思考来到习水县。
“习水突出的比较优势在哪里?怎样发展更有利?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区域的理想地在哪儿……”一年来,习水小组结合实际开出了“习水所需”和“上海所能”两张清单,供需精准对接,一桩桩民生实事温暖人心,一项项增收产业快速发展,一幅幅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谋篇:同频共振
“只有立足贫困,才能助力脱贫,只有立足县情,才能同频共振。”习水小组组长、习水县委副书记宋聚宗将上海帮扶定位为为习水的脱贫和发展“增色”。
如何增色?注重整村推进实施、探索建立区域整体发展模式、嵌入习水“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水电路讯房寨”小康行动计划、打造全域旅游……各类项目组合开展新农村建设。
思路定了,如何才能同频?刚到的两个月时间,习水小组援黔干部一直在行走。县城区、习水经开区、土城红创区、?部园区、二郎煤电园区,20余个乡镇街道、30多个贫困村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了解畜牧发展区、水源保护区、工业聚集区、旅游规划发展区等总体规划,宏观上把握全县布局。
千亩荷塘、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法治示范村、交通优势明显、森林覆盖高、自然气候好、最后一个贫困乡镇……通过比较,桑木镇土河村的元素让援黔干部眼前一亮。
怎样才能共振?习水小组深入调研,听取乡镇书记镇长、村支书主任的意见,询问项目打算,调查传统产业和有条件适合发展的产业,查看区位条件,结合区域做整体规划。
与本地干部共切脉,同商量。上海帮扶习水小组、习水县旅游局、习水旅投公司、习水教育局、卫计局、桑木镇政府达成共识,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整村推进。
布局:直奔小康
“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是援黔干部习水小组打造示范区域的总体布局。
从规划入手,着力理念引领、项目支撑,注重整体效应,在习水县桑木镇等区域实施“整村推进”式帮扶,打造扶贫协作示范区域。
怎样探索?从土河村的基础条件入手,村里的医疗条件怎样?教育设施如何?人居环境怎样?卫生状况如何?必须多打几个问号,多做几次验证。
经过多次的调研,以县域主导、区域支持、地方需要相结合,把帮扶资金同其他资金相整合,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土河村卫生院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危房、土河小学整体比较破旧、千亩荷塘缺乏吸引力、基础设施还有待改善、文化元素还没有完美渗透……如何才能激活土河的生命力?
习水小组用行动作答。一个月时间,桑木镇大山村及土河村的冷水鱼养殖规划、土河村两条通组公路建设方案、土河小学改建工程方案、土河卫生室建设设计方案、农旅一体化建设规划、苗寨乡村旅游配套规划、文化广场建设方案……一一摆在了援黔干部的办公桌上。
集中种植成片莲藕,种植观赏莲、观赏性水生植物、建成园林苗圃基地、在文化广场植入苗族文化……在项目规划讨论会上,每一项项目的布局都有效结合了土河的人居环境整治,嵌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一幅3A景区的美丽蓝图开始构建。
落子:春暖花开
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东西部扶贫协作新实践,助推乡村振兴,成为上海援黔干部联络组的努力方向。上海整合资金1100万元,当地配套资金1400余万,推动规划的落地。
“再过几天就结束了。”土河小学教师住宿楼施工现场,工人忙碌着,“条件变好了,老师愿留村,孩子才有希望。”
“人行步道也快结束了。”习水小组组长宋聚宗一有时间就往土河跑。“赶在春天来临之前”成了上海和桑木的共同心愿。
“现在,土河、大山两个村2000多人的就近就医问题已得到了解决。”指着新建的卫生室,桑木镇镇长穆小峰很是开心。
“待到春暖花开时,可以在土河骑自行车环游荷塘、可以漫游栈道赏荷、可以在鱼塘垂钓、可以在少数民族民宿里居住……”畅想未来,桑木镇党委书记刘峰脸上笑意绽放。
“还有桑木的鸡,还有红苗的舞……”同行干部声音里满是喜悦。
“打造一个‘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共建、共治、共享’协同推进的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区域。”上海援黔干部联络组的乡村振兴构想正在土河呈现。(向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