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电视直播节目“问政时刻”定于3月8日20时在西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西安市教育局将被“问政”,并现场接受市民质询。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提到了一个问题:西安教育应该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提供相对公平的机会,而不能只是为了一部分学生。
关键词1 教育均衡
年近70的李先生打来电话说,自己退休前在西安多所中学担任政治老师,深刻感觉到西安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体制不健全,以及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先说体制,我在一所大学的附属中学当过教师,当时学校的老师分两种,一种是正式教师,一种是外聘教师。正式教师不仅拿大学发的工资,还要拿中学代课发的工资,他们有两张工资卡。相比之下,外聘教师不管是从收入还是地位上,都和正式教师没法比。干的是一样的工作,收入差距却很大,这让外聘教师都很不满,对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很不利。我觉得应该在教育系统建立同工同酬的体制,做到基本的平等。”
“再说资源不均衡。提起西安的教育,就不能不提五大名校。五大名校为什么出名?就是因为升学率高,可追究到根源,还是因为他们的教师队伍都是优中选优,学生也都是优中选优。不可否认,这些学校取得的优异成绩,是学校的负责人、学校的老师、学生都付出了巨大努力的结果,但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考虑到资源的均衡。”
关键词2 潜规则
李先生还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学校的潜规则——赞助费。“我所在的几所学校都是重点中学,入学非常难,有些分数达不到的学生想上学怎么办?掏钱呗,掏赞助费。按照成绩,赞助费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学校不给学生开收据,条子都不打,家长虽然不满,但为了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也都是敢怒不敢言。”
同样的问题,家长张先生在来电中也说到了。
张先生说,自己的孩子考试中差了5分,为了进入某中学,他先后花费了十几万元,但自己都不知道给谁了,没有任何的收费凭据。每年在暑假期间,就能看到有些家长为交赞助费上当受骗的报道,动辄几十万被骗走,那都是家长的血汗钱。“学校收取赞助费,虽然被三令五申不允许,但每一年都在收,已经成为了公开的秘密。主管部门让家长举证,家长敢吗?毕竟孩子还要在学校学习呢。主管部门真的不知道吗?如果没有家长的举证,这个事情是不是就没法管了?”
关键词3 补习班
昨日打来的热线中,有三位家长不约而同谈到了补习班的问题,他们认为繁重的课业之外,孩子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这对孩子的身体是一种严重摧残。
陆先生是一位六年级学生的家长,他说六年级上学期,他的孩子所在的班级,就有很多孩子不在学校上课,而是在外面参加各种补习班,再通过补习班,去参加各个中学的校考等各种考试。
“一开始,我并不想让我的孩子通过这种方式升学,我相信教育部门肯定有一套小升初的方案,可是临近去年年底,政策还是没有出台,我也慌了,家人也催我带孩子去上补习班,去参加各种考试。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想孩子考入好一点的学校,于是我也走上了这条漫漫补习路。”陆先生说,孩子奔波在学校、补习班、考试的途中,从早上醒来就在做题,一直做到晚上10点以后,过年期间都不敢松懈,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摧残,对家长更是折磨。“家长除了要应付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还要陪着孩子去上补习班。学校没学生,孩子都在外面上课。这对整个社会来说,真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
家长冯女士认为如今校外的补习班太多了,收费都很高。她说自己家孩子一年用于补习班的花费在2万~3万元。自己本来不愿意给孩子补课,但看到别的孩子都在补,也根本不敢对孩子的教育有所懈怠。她希望教育主管部门整顿或取消这些补习班,让孩子安心在学校学习。
关键词4 学区划分
市民王先生说,在多年前,西安的大型厂矿企业的子校纳入了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管理,目前西安实行的是大学区划分,应该遵循就近入学的原则,但实际不是这样。
“举例来说,大学南路小学和太白路小学是一个大学区,太白路小学在水文巷,但大学南路周边的省建单位都划到了太白路小学,比大学南路小学还远。就近的学校不能上,却要舍近求远。我认为这样的划分不合理。”
在昨天的热线中,反映认为西安学区划分不合理的家长有近三分之一。他们均认为西安市教育局在这方面应该拿出更合理、科学的学区划分措施。还有一位家长反映说,学校和自己家仅几百米之隔,但自己的孩子却不能在这所学校读书,原因是自己家的房子不在学区内。
关键词5 上学难
市民张红喜特别写了一篇文章,专程剖析了他所看到的西安的教育问题。“上学难与买房难、看病难并列,成为困扰中国老百姓的三大社会民生问题。孩子要想上个好学校更是难上加难,要么拼爹、要么拼钱。‘潜规则’也都成了明码标价,四处托人找关系还要交很大一笔择校费、建校费。家长苦不堪言,学校学位有限,也有隐忧,这是大家都有目共睹、深感无奈的事情。”
张红喜认为,“西安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和两极分化。教学质量好的学校想尽办法、不惜重金挖尖子生,教学质量薄弱的学校没人去,从而造成两极分化,拉大了差距。一些家长不管孩子能不能适应,挤破头进名校,也是非常不理智、不可取的。”
“从今年开始,西安‘小升初’准备试行‘摇号’真的好吗?许多家长都表示质疑,这表面看似公平,实际上名校怎么会让你都安排‘摇号’进来的学生?显然不可能,还是会通过考试招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这样一来‘暗箱操作’就会更加突出。因此,建议西安教育部门慎行慎思,不能照葫芦画瓢,要拿出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办法来。”张红喜说。
在做了深入的思考之后,张红喜也给出了建议:
1.要教育家办学。教育部门要简政放权、招贤纳士,确实要把社会上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放在最好的位置,克服“外行管内行、庸才管人才”的不良习气,从根本上优化教育队伍;
2.要家长监管办学。尤其是公办学校眼睛不能只朝上看,衡量学生优劣不能只看考试成绩,评价学校、老师好坏不能只看考核指标,而应该听听家长的意见。家长给学校掏了学费,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学校,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应该有充分的知情权、话语权;
3.要开辟“第二课堂”。要彻底改变学生“家庭—学校—补习班”的教育成长模式,学校要为学生的未来负责,要为学生走上社会打好基础,广开门路。要广泛开展各种研学和社会公益活动,从小培养和提高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形成社会、学校、家长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华商报记者 毛蜜娜
呼吁西安教育改革
我们一直在努力
多年来华商报多次呼吁关注西安教育问题,希望其能健康均衡发展,从六年前发表中学教师杨林柯的“教育万言书”到围剿“奥数班”,从呼吁给中小学生学生减负到希望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多年过去了,西安“上学难”、“上好学校难”依旧是许多家长最头痛的难题。
2011年,华商报持续数月,派出多路记者明察暗访,围剿奥数班。华商报的连续报道引起了省上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相关领导批示,教育行政部门要拿出方案,根治奥数班。
2012年2月21日,华商报以《中学老师写“万言书”希望教育不要沉沦下去》为题,刊载了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老师杨林柯写给学生和家长的“万言书”,希望和读者们一起思考:杨老师的大声疾呼可有道理?孩子们如何成长?中国教育的明天在哪里?随后,再次报道了社会各方面对此的热烈反应。家长们纷纷表示,教育事业,需要太多像杨老师这样的好老师。
2013年到2016年期间,《体重20多公斤书包4.8公斤家长:减负应从书包开头》、《家长改错作业被叫到学校挨批》、《小学生不堪奥数折磨写信求助政协委员》、《14岁女孩致电报社:妈妈让我写作业不让我睡觉》……华商报持续关注教育话题,关注给学生减负,给家长减负,试图通过呼吁,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
2017年6月19日,华商报“原点周刊”刊登了西安4位家长给未来的西安市教育局局长写的信,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家长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4位,刊出他们写给未来的西安市教育局局长的信,听听他们的心声。4封信引发很多家长的共鸣,希望有更多的普惠性幼儿园,希望义务段公办学校更加均衡,希望民办学校选拔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希望家长对教育孩子更加理性,希望教师的激励机制更加合理……每个人都对教育有更多的期盼。
2017年,西安本地多家媒体就教育资源均衡话题轮番讨论,这期间,一直期望对西安教育问政的呼声也不绝于耳。
2018年1月25日,华商报《西安民办幼儿园教师门槛调查》,多方采访专家,提出幼师入门门槛应该是学历+资格证+专业能力测试+职业倾向性测试+心理健康测试至少五个方面达到一定要求,并且希望写进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在专业化程度达标的情况下,减少不适宜违法行为的发生率。
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持续呼吁下,西安教育的现状并未得到明显好转。据西安市委第三巡查组的一份公开通报,在陕西省2016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西安市“学校教育”一项群众满意度仅为65.1%,在全省12个地市中排名倒数第一。通报称其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目标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