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2日,国务院正式同意成都市开展新一轮总规修编。今年2月7日,总规通过省规委会专题审查。
成都市两会期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送审稿)》引发了代表委员的热议。
这份时间跨度达20年的规划背后,有哪些与大家休戚相关?本轮总规修编又有哪些亮点和特点?两会期间,成都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刘守成解读了总规出炉背后的那些事儿。
1、成都市域空间结构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
一心,即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两翼,即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三轴,分别是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龙泉山东侧新城发展轴;多中心,即在市域范围内形成28个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中心。
2、强化“五中心一枢纽”城市功能:
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强化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构建国际航空枢纽,客运能力达1.5亿人次/年。其中天府国际机场规划客运能力 9000万人次/年,2019年建成一期工程,客运能力达4000万人次/年。
高铁网络
实现成渝城市群内 1小时可达。
到西安、昆明、贵阳、武汉等西部城市 4小时可达
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主要城市 8小时可达
构建“1+7”成都平原城市群 1小时交通圈
构建全市半小时交通圈
高速路网:
实现成渝城市群内 3小时可达
西安、昆明、武汉等中西部城市 8小时可达
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20小时可达。
3、20年后看成都
·创新发展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升至4.5%
发挥天府新区、高新区先行先试效应,规划布局天府科学城、中央活力商务区、鹿溪智谷、独角兽岛等创新集聚区和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规划到2035年,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由2.12%提升至4.5%。
·协调发展
东增西减
市域总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
调整城乡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总规创新性提出,东部区域增量拓展和西部区域减量发展、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和近郊区域功能完善。
在2020年国土规划规模的基础上调减西部区域城乡建设用地183平方公里,调减中部区域规划人口185万人,引导城市人口、生产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合理布局。规划到2035年市域总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847平方公里。
·绿色发展
严守三条红线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
以水定人、以底定城、以能定业、以气定形,坚守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划定市域生态保护红线范围1210.04平方公里,规划到2035年市域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占比达到78%、单位GDP能耗小于0.25吨标煤/万元、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
·开放发展
经济外向度达到50%
进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占三成
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深度改变西部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机遇。以建设国家西向南向开放门户枢纽的战略目标,依托双流国际机场和蓉欧班列打造西部综合交通通信枢纽,高水平规划建设自贸试验区,推动国别合作园区、“一带一路”交往中心、欧洲城等国际合作平台全面提质,构建双向开放服务平台和战略通道。规划到2035年经济外向度达到50%,进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
·共享发展
城乡收入比缩小
一般公共预算人均支出增长到26000元
城市的核心始终是人。确立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发展方向,增加公服配套和基础设施,规划到2035年实现城乡社区“15分钟基本公服圈”覆盖率100%。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从1.9缩小至1.6。一般公共预算人均支出从10026元增长到26000元,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设施人均用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医疗卫生设施千人床位数达8.8个。养老机构老人千人床位数达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2平方米。(记者 张想玲 杜江茜 殷航 李媛莉 谢燃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