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家 » 正文

姜朝晖:学生减负正在稳步推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01  来源:环球网
核心提示:日前,我国浙江、黑龙江两地相继出台了小学和中小学推迟时间到校上课的新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以为,从促进中小学生

日前,我国浙江、黑龙江两地相继出台了小学和中小学推迟时间到校上课的新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以为,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减轻学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等角度来看,这项举措值得肯定和鼓励。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居高不下,其中学习时间无疑是衡量课业负担的关键指标之一。虽然我国在2009年和2012年参与经合组织的两次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上海学生都获得了世界第一,引起欧美国家的高度重视。但令人遗憾的是,上海还获得另一个世界第一:课业负担最重。上海学生每周作业时间平均为13.8小时,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的7小时。学业时间长,到校上课早是重要的表征,这直接导致中小学生睡眠不足,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

应该说,中小学推迟到校上课时间,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也遵循了学生成长规律。几年前,笔者曾就这一议题,和相关专家和政策制定者做过交流,他们大都认可这样一种建议。但也有人认为,中小学推迟上课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说,对城市的家长来说,推迟上学后,如果家长单位上班时间没能作出调整,谁来早上送孩子呢?这是一个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在这项政策出台后,笔者与浙江的教师做过一些初步调研,对于学生推迟上课的新政,有一些校长、教师坦承有新的困惑和顾虑。比如学校相关教学和管理制度需要重新安排,特殊群体家庭孩子的接送等问题可能一段时期还会非常突出。

针对一线教师和校长所担心的问题,笔者对两个省的政策文本进行了学习和研究。总体看,这次浙江和黑龙江两地的改革政策,从政策制定和出台来说,应该说遵循了科学决策程序,前期两地都做了深入调查分析,听取了学校、家长、专家等不同层面的意见建议,并对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课程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做了应有的制度安排。浙江在此次新政的实施过程中,还突出了因地制宜、差别实施的原则,特别是对少数群体家庭的孩子也有相应的安排。同时还将相应的权力下放到学校,要求进一步调查实际情况并制定落实方案,真正让改革新政落地。

笔者以为,任何一项政策出台,应该是要把握主要矛盾,破解急需解决的问题,但很难说有尽善尽美的制度安排,同时也不能奢求一项政策就解决教育改革中的所有问题。对于中小学推迟到校上课时间,笔者认为应该坚持试点先行,积极推进,并尽可能考虑少数群体的特殊情况,切不可“一刀切”。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因为新政策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争议,而拒绝制度创新,停步不前。

对于中小学推迟到校上课时间的新政,在教育界积极改革的同时,笔者也希望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在两地试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也期待这项改革能够逐步在全国推广开,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能够受益。(作者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