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绿色跨越的惠州奋斗之路系列②
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山水环绕的城市格局、文明和谐的城市氛围……在去年12月举行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惠州年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纷纷为惠州点赞。这背后,是惠州三十载的沧桑巨变。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今天的惠州,早已从过去的边陲小城蝶变为现代化都市,从一个“躲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成长为名扬海内外的“名门闺秀”。
在践行新理念上先行,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上先行,在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上先行,争当“五位一体”绿色跨越先行区——这是惠州绿色跨越的实践经验,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贡献出了惠州智慧。这些年的惠州,不断加速超越,大手笔书写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的美丽画卷。
高起点规划
绘就“五位一体”绿色跨越路线图
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惠州30年风雨兼程,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从仅有32亿元的经济总量,到1993年和2007年分别首次突破百亿元和千亿元,再到2017年超过3800亿元,人均GDP也从30年前不到1500元,到去年首次迈入8万元大关——惠州不断创造奇迹。
回首惠州的发展历程,这是一部城市的改革开放史,也是一部从落后农村到现代城市的发展史。走进今天的惠州,依山伴湖与拥江抱海的浑然天成,都市繁华与田园风光的交相辉映,让人流连忘返。如今已接近70%的城镇化率,是当年仅仅只有13平方公里建成区的边陲小城所无法想象的。
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时代前沿,如何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从5年前开始,惠州紧紧围绕中央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规划引领,续写城市绿色跨越的鸿篇巨著。
这些年来,惠州先后制定了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等“目标路线图”和“十三五”规划,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新型城镇化、低碳生态等一系列引领全局发展的规划,形成了覆盖城乡、全面配套的规划体系,绘就了“五位一体”绿色跨越的蓝图。
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
4年前,惠州市委出台了《中共惠州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涉及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六大工作方案。这份事关全局的改革设计,为城市的发展激发了新的活力、也注入了新的绿色动力。
绿色,正成为惠州产业越来越浓的底色。
20多年来,南海边上的大亚湾区,从无到有崛起了一座世界级石化基地。去年,这个连续四年位列“全国化工园20强”第二的石化区,入选国家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园区。而在创新发展指引下,三高要素加速集聚,推动着惠州产业链向着更高附加值、更低耗能的“绿色”方向跃升。
一份份规划落地,一场场战役打响,不断增创惠州在市场机制、产业竞争、创新驱动、城乡统筹、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新优势。这一项项围绕“五位一体”的战略举措,为惠州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惠州GDP年均增长10.2%,绿色发展指数全省第一,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1.2%,提前两年实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目标;夺取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成功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捧回“长安杯”……进入新时代,惠州“五位一体”绿色跨越的步伐越来越坚定。
高标准推进
实施“六大计划”争创发展新优势
5年前,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的惠州,踏入了“十三五”阶段,同时也肩负着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新使命。
这意味着发展的标准要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是数量、规模上的要求,更要在质量、效益上发力;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有城市发展方方面面的目标。
惠州市委、市政府首先理清思路,旋即出台并实施平台构建、产业培育、企业成长、人才“双高”、县区赶超、惠民倍增等“六大计划”。翻开“六大计划”,聚焦补齐短板、争创发展优势的实招跃然纸上。
这些年,惠州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珠三角(惠州)国家自创区、中韩(惠州)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平台加快崛起;人才引进、高企培养等举措频频落子;TCL模组整机一体化项目、碧桂园创新小镇、全球IT巨头思科打造的潼湖科学城等重磅高端项目密集进驻;原来的电子信息和石化为主的产业结构演变为如今的“2+2+N”现代产业体系……
“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带动大发展”的思路,已转化为一座城市的成长轨迹。
通过实施县区赶超计划,惠州形成了各县区你追我赶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2013年到2015年间,惠城、博罗、惠东、龙门的人均GDP先后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市7个县区人均GDP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去年底,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公布,博罗和惠东两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经济的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要增进民生福祉。
作为全省首个试点市,惠州“首吃螃蟹”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加快试点国家新型城镇化,各县区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完善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基础设施,缩小了公共服务差距。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在于良好的公共服务,也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些年,惠州的经济、民生指数持续跃升的同时,万元GDP能耗却连续下降,全市森林覆盖率则逐年攀升,到2016年底提高到62.42%。
“升与降”的背后,是这座山水城市多年来坚持“五位一体”绿色跨越的理念定力、生态治理的执行定力,以及绿色发展的制度定力。
为了杜绝污染源,惠州提高环保准入门槛,这5年来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1000多宗,年均否决率超过10%。两年来,惠州先后为保护一条江、一座城、一座山、一个湖进行立法,“立法”立什么,反映这座城市的抉择——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了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样的高度。
今天的惠州,充满了经济蓬勃发展的活力,也充满了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环境空气质量居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前列,生态城市健康指数全国第六……惠州用一个个有力的举措,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高水平“创文”
本地人有自豪感,外来人有归宿感
老家湖北的李先生,曾在珠三角多地闯荡,六七年前最终选择在惠州落户。在他看来,惠州是最宜居宜业的城市之一。
事实上,在很多人眼里,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惠州,是一座幸福指数颇高的城市。走进城市的街头、踏入新农村,时刻能感受到惠州独有的气质——这里的宜居,不仅体现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绿色生态的生活环境,也体现在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惠州的发展,证明了一个城市得以持久繁荣与发展,需要产业发达、资源富足,也需要城市文明的持续提升。
东江边上,偌大的写着“全国文明城市”的公益招牌,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底气,为常年生活在这里市民带来了强烈的自豪感。从2008年首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至今,惠州成功夺取了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博罗、龙门新入选全国文明县城,惠东县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意味着惠州所有市县实现了高水平文明创建“满堂红”。
这份耀眼的成绩单背后,是惠州多年来在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的努力,更是惠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
日前,修复了两年多的东坡祠重新开放。这是这座历经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凝聚城市精神内核、散发文化魅力的一个缩影。同时,推进文化创建示范点建设、打造“好人之城”、积极争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排头兵,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推进环境综合治理、打造美丽镇街、村居,抓好文化惠民活动、文化遗产保护加大社会文化环境净化,构建安全有序的“大城管”城市管理体制……则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内涵。
这些举措的推出,是惠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生动写照。如果说高质量发展下惠州变得更宜业,那么文明的特质则让惠州更宜居、宜游——这不仅显著增强了本地市民的归属感,也增强了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文明画卷越画越美,城市“颜值”“气质”双提升,惠州在“五位一体”绿色跨越的大道上,必将越走越宽、越跑越快。
撰文:叶石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