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中国国务院机构改革最终方案终于出炉,这可能是20年来最大规模的机构改革,这对金融监管体系有何影响?
市场期待已久的中国国务院机构改革最终方案终于出炉。这可能也是2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市场的关注焦点自然集中在金融监管体系上。
按照最终方案,主席长期缺位的保监会与银监会合并,组成了新的超级监管机构——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虽然银监会与保监会同时被撤并,但大家也知道,相对于银行业庞大的总资产以及若干保险公司被“严管”的态势来看,银行仍然是中国金融体系的脊梁。
无独有偶,农业银行在公布年报时,“顺便”公布了规模庞大的定向增发方案。按照这份最高可达1000亿元的定增方案,农行将向包括汇金在内的若干机构投资者发行新股,目的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与以往不太一样的是,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一般被认为是大幅扩张的前奏,但农行的此次定向增发却让市场感觉,农行意在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而非主动扩张的前奏。
另一边,各类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纷纷从一线城市撤军,主要原因是没有牌照。大家也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些每天在陆家嘴、金融街租着高档写字楼的金融机构们,原来是“非法经营”。而中植系旗下的中融信托在若干年的“狼性扩张”后最终被央企收购,也意味着当年的“放浪形骸”,总有一天需要回到规规矩矩。
听说陆家嘴的餐厅突然变得冷清了,金融街的包间也非常好订。各类金融机构在思考路在何方,而对于监管机构来说,眼下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按照机构改革方案,央行还承担了银监会和保监会此前的重大法规草案拟定功能,以及审慎监管相关草案的拟定功能——换言之,由央行牵头出台的“资管新规”只是牛刀小试,未来央行还会牵头起草更多的监管文件,而银行保险监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依法”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和保险业。
很多人将这样的一套监管体系与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双峰”金融监管相提并论,但别忘了,在所有的金融监管机构(也包括证监会)之上,还有一个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即使大家普遍觉得权力变大的央行,也不过谦虚地表示,将履行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加强金融监管协调。
总体来看,金融监管的“中心化”是大趋势,这也意味着“去杠杆”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金融政策。尽管思路和架构都厘清了,但“去杠杆”却绝非朝夕之功。
这里面有几个难点,第一,既要“去杠杆”,又要保发展,这两者之间不能说有绝对矛盾,但也至少存在冲突;第二,既要“去杠杆”,又要保证不发生金融危机,这两者是短期和长期的问题,但“去杠杆”的“度”不好把握;第三,到底是要“去杠杆”,还是要稳住宏观杠杆率?前者指杠杆率要下降,简单来说就是信贷增长率不能高于名义经济增速,后者则是要求信贷增长率约等于名义增速。虽然看起来没差几个字,但执行起来可是有很大区别的。
短期之内,相信没人可以说清楚这三个问题的微妙联系,但我们可以大致用利率来描绘市场环境和政策意图。楼继伟在两会期间表示,理财保证收益率超过6%是“骗子”,这大致给我们一个感觉,就是说加权平均借贷利率超过6%,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可容忍区间的上限。按照央行2017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7年12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74%,看起来离上限已经不太远。以3个月SHIBOR为例,目前的利率水平在4.7%左右,这也是历史高位附近。如果历史可以作为参照的话,我们大致可以认为目前的利率上行的空间有限。换言之,虽然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措辞写得比较“鹰派”,但真想“放鹰”,其实难度也很大。
那回到这个问题本身,高利率可以帮助降低杠杆率么?这似乎是一个设问句,答案应该是“可以”。但现实中可不一定如此,比如说一个企业愿意以极高的成本借钱,在正常情况下,这背后很可能有一个不可告人的意图——该企业根本没准备还钱,至少没准备还所有的借款,这跟理财收益率高于6%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高利率反而可能让人铤而走险,因此杠杆率反而可能上升。而如果通过强硬的方式让企业去杠杆,那么可能导致大量的企业倒闭,这又可能触发巨大的金融风险。
如果上述的推导是正确的,那么“去杠杆”很可能是“稳杠杆”,因为货币政策空间有限,因此政策将主要通过监管政策而非货币政策来实现。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农行的巨量定向增发,也就容易看得清端倪。
机构改革需要也必须符合政策的大方向,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监管政策更加定向,而货币政策更加宏观。所以把宏观的(包括文件起草)交给央行,微观的(包括各种定向爆破)交给银保监,可能才是职能划分的界限吧?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本文编辑徐瑾jin.x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