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3月20日,15年前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这是美国距现在最近的一场战争,也是最后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虽然小布什政府没有费多长时间就推翻了萨达姆,但是美国也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这场战争从硬实力到软实力对美国来说都是非常昂贵的,战争的影响更是深远。
难以避免的战争
15年之后,美国人如何看这场战争呢?美国皮尤研究中心3月19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使用武力手段进攻伊拉克是否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近一半(约48%)的美国民众认为发动战争的选择是错误的。从美国人对这场战争支持度的变化,可以看出更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这场战争值得反思。那么这场战争是否有可能避免呢?我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美国当政者的思维里是难以避免的。
首先,自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了全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所谓“一超独大”。而在美国的政界和学界许多人的眼中,美国的身份不只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他们认为世界已经进入“单极时刻”,而不是外界普遍认为的“走向多极化时代”。
其次,由于“9·11”事件的爆发,美国在那时有一种“处于危难”的气氛,恐怖袭击激发了美国人的爱国主义。从政治上说,是民心可用。国际上也普遍对美国有一种同情之心,所以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得到了联合国授权。而西方社会的很多人对萨达姆没有好感,“入侵科威特”导致海湾战争爆发,被认为是萨达姆的“前科”。2002年美国参议院辩论时,70%以上的议员赞成军事打击伊拉克,希拉里·克林顿也投了赞成票。可见打这场仗在美国当时是有足够的支持的。
第三,小布什政府中新保守主义力量强盛。早在海湾战争时,老布什政府的国防部长切尼、副防长沃尔福威茨等人就曾提出一举将萨达姆政权颠覆,但当时温和派势力占上风。到了小布什时期,切尼、沃尔福威茨等新保守主义力量占据了上风,除掉萨达姆政权已经成为他们的最大目标。所以,才有了“先有结论,再找证据”的开战理由,并且误导了美国的民意。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美国国力在小布什政府初期达到了一个顶峰。美国经济经过长达十年的扩张后于2001年3月达到峰值,克林顿任期内经济的强劲增长和政府财政的盈余,为小布什政府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到2000年时,财政盈余达2360多亿美元,占GDP的2.33%。有了这种物质基础,再加上刚刚打赢阿富汗战争,小布什政府内主流的想法是,“与伊拉克打一场战争是一件轻松的事”。
美国走到了拐点
殊不知打赢战争只是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的开始。在伊拉克战争开打的2003年,小布什政府军费迈上了4000亿美元的台阶。到2008年,美国军费已经达到6160亿美元之巨。即便当时美国的经济实力强盛,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这么折腾。
此外,从美国经济的角度看,经过十年扩张,2001年,美国的经济增长已经从顶峰开始跌落。加之小布什政府推行的减税政策,美国财政从巨额盈余迅速转为巨额赤字,到2004年财政赤字创下4120多亿美元的历史纪录。
因此,要说“伊拉克战争令美国走上了下坡路”,这并非没有道理。
回过头来看,美国从这场战争中可以汲取的教训确实不少:第一,小布什政府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没有认识到,即使是一个超级大国,也不能为所欲为,贸然对别国发动一场战争。第二,美国当初的目标是要在中东推广西式民主,搞所谓“大中东计划”,即在中东的心脏树立一个民主的样板,“一个新的伊拉克政权将为那一地区的其他国家树立一个激动人心、令人鼓舞的自由的榜样”。但是,民主是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中自然生发出来的,而不是从外部移栽进去的。美式民主在中东遭遇了“水土不服”。第三,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应以和平的、外交的手段来解决,应采取多边主义的办法来解决。依仗自己绝对强大的硬实力来压服对手,甚至动用军事手段搞政权更迭,这种方式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不稳定和混乱,制造新的问题。
今天,美国政府在决定政策时更应该想想这些教训。笔者认为,自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一点与小布什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民心可用”,现在的“民心”是存在于美国社会的民粹主义,正是它成为特朗普2016年胜选的重要原因。所以,特朗普政府利用一部分“铁锈地带”产业工人对其“增加就业岗位”的支持,动不动就向别国抡起贸易战大棒。在21世纪的今天,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全球化之后,国与国之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利益高度交织,相互依存越来越深,这种喊打喊杀的做法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大麻烦。“民心”可千万别用过了头。(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原标题:陶文钊:伊拉克战争15年后的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