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亚洲时报在线”4月13日文章,原题:为什么连贸易战都阻碍不了“中国制造2025”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经济面临两条路,中国必须二选一。北京或许选择把经济向美国跨国公司开放,这个战略等于优待了西方。但那将是中国的B计划。抑或,今后7年,北京可能实现又一个突破,成为高科技麦加。这是中国的A计划。
A计划恰巧也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互联互通方案完全吻合。中国不但想通过该倡议输出资本和商业技能,还有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
世界银行联合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出版《2030年的中国》,呼吁进行所有必要的“市场改革”,重点是中国的战略有必要“以开放市场、公平和平等、互惠合作、全球包容及可持续发展等几大原则指导”。但北京领导人的思路更宽,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久后人们才意识到,“一带一路”是个泛欧亚一体化的完整蓝图。接着到2015年,中国公布了事实上的国家经济战略:“中国制造2025”。
所有这些全是为了中国加快发展。而这一次,是减少对外国科技依赖和淡化作为外国企业装配线的角色,办法是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中国工厂自动化及发展机器人等战略性产业。中国已有2020年的目标,如产品达到70%国产化。“中国制造2025”显然更雄心勃勃,其目标是使中国在2049年前跻身全球高科技产业前三强。这是中国计划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方式。
北京已绘制自己特有的路线图,目标是成为高科技“制造业超级大国”,能出口中国制造的高铁、飞机、电动汽车、机器人、人工智能产品和推动物联网的5G标准。中国效仿的榜样包括韩国,关键启发来自德国启动的国家战略倡议“工业4.0”。
北京不会甘于在美国处于主导地位、由极少数企业精英把持的高科技经济领域充当配角。到2025年,世界经济重心将由西方转向东方——这个事实对上述精英群体而言预示着不可想象的未来。中国不会退缩。其推动单极到多极世界的全部努力,实质上也是一种国家统一部署的产业政策。
美国企业家处于一种微妙位置。由于供应链遍及全球,他们在华大量投资,向中国转让技术,甚至也使用中国的技术。若美中之间竖起科技墙,欧洲人肯定乐于取代美国人。不论是贸易战还是不景气,有一件事是清晰的:中国会竭尽全力贯彻“中国制造2025”——其通往高科技卓越地位的路线图。(作者佩佩· 埃斯科巴尔,陈俊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