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家 » 外媒 » 正文

全球时评:不能只把眼睛盯在中印分歧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4-19  来源:环球网
核心提示:一段时间以来,中印官方互动频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不久前针对这些互动表示,中印两国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双边合作大有可为

一段时间以来,中印官方互动频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不久前针对这些互动表示,中印两国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双边合作大有可为。印度舆论形容两国关系出现“新气象”。

重回正常轨道

双方显然想把这种“新气象”变成一种更稳定的状态。据印度媒体日前透露,印度外长斯瓦拉吉和防长西塔拉曼将在本月下旬先后到访中国,与中国方面就外交和安全领域的话题进行更多的沟通交流。

据印度媒体报道,斯瓦拉吉将在北京与王毅举行会晤。这是王毅担任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后,两国外长首次会晤。印媒分析认为,由于王毅的身份变化,印度方面评估认为此次会晤可能有着特别的意义。毕竟,中印两国还有一系列“棘手”问题需要讨论。

预计斯瓦拉吉与西塔拉曼将于本月24日分别出席上合组织成员国外长会和防长会。这显示出,在结束去年的洞朗对峙后,中印双方都在努力试图进行更多的互动和沟通,让两国关系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

其实,在此之前中印关系已经开始出现积极的互动趋势。今年2月底,印度外交部向内阁发出的通知中,要求政府官员不参加由达赖集团在新德里组织的纪念活动,随后更要求将纪念活动放在新德里之外。此举引起印度一些人士的批评,印度外交部为此发表声明称,印度政府对达赖“所持的立场没有发生改变”,达赖的任何“宗教活动”并不受限制。而在一年之前,印度在中方抗议下仍然允许达赖访问达旺,并且印度内政部国务秘书里吉朱还高调称“中国在干涉印度内政”。两相对比,显然可以看出,莫迪政府正在逐步调整对华政策。

内外因素影响

印度对华政策的这一调整,既是中国积极维护自身利益的结果,也是中国对印外交善意的结果,而结束洞朗对峙可以说是这种转变的重要节点。2016年以来,在加入核供应国集团(NSG)和恐怖分子列名等诉求上,印度同中国的分歧显现,为此印方采取了一系列“报复”措施,不断在敏感的领土边界、涉藏等问题上搞小动作,出现了双方一系列消极互动。

此后,印度的对华外交,事实上受到了不少有识之士的批评。早在2016年底,观察家基金会研究员乔什就曾告诫过印度政府,以强硬施压的方式要中国改变在NSG问题上的立场,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2017年4月,达赖窜访达旺时,印度知名评论员普勒姆·尚卡·贾更是警告,“印度正在失去中国”。印裔著名学者白康迪(Kanti Bajpai)则在一篇评论中更是直言,“新德里太亲美,而对华外交却太富于进攻性”。

洞朗对峙是消极互动的自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显示了强硬的一面,要求“印军老老实实地退出去”。另一方面,中国也讲究操作上的灵活性,没有影响厦门金砖峰会的如期举行。正如王毅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记者会上所说,中方在此过程中既坚定维护了自身的正当权益,也积极顾全了中印关系的大局。

无疑,通过洞朗对峙,莫迪政府在印度外交及对华政策上有了新认知。2014年5月莫迪政府上台以来,中方一直奉行的是积极友好的对印政策。但美日对印度政府的“献殷勤”,助长了印度一些人以为可以用“美国牌”“日本牌”来制华的错误认知。随着印度前驻华大使顾凯杰接替苏杰生担任外秘,印度的对华外交也呈现出积极的趋向。

此外,还有一个促成莫迪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的因素是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对印政策给了印度对华政策的底气。然而,特朗普上台后,尽管多次同莫迪通电话,在2017年8月公布的南亚战略中也明显“抬印抑巴”。但是,美国要印度在阿富汗问题上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尤其是要印度出兵,实在是“不可承受之重”。再加上,特朗普的不可捉摸,不时挥舞着签证和贸易战的大棒,更让印度与中国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感。

合作与分歧并存

当然,目前印度政府的对华政策进入战略性调整期,还是战术性调整期,仍然有待观察。毕竟,2019是印度大选年,印度国内已经开始为选举造势,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自然也要未雨绸缪。印度国大党早早地于2017年底完成了党内领导的调整,拉胡尔·甘地正式接任国大党主席。虽然2013年拉胡尔就被任命为国大党副主席,但是当时并没有与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在2014年大选时展开激烈角逐。一方面是拉胡尔缺乏历练,另一方面也有保护他的意味。但是,现在的情况明显不一样了。

中国因素(以及巴基斯坦因素)很可能成为印度大选中的各种谈资。在古吉拉特邦的地方选举中,这一现象就曾出现过,前总理辛格也批评莫迪政府,鲁莽的废币政策导致印度扩大了对华的进口,加剧了贸易逆差,丧失了很多工作岗位。

当然,不论印度政府当前的对华政策调整将达到什么程度,对中国而言都要看清一个基本事实:对印度不要过于“敌意”,中印关系可以搞好,同时两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也客观存在。保持对印度的正确预期,是对印外交不至于失望的需要。印度外交的传统,一直是寻求多方获利,而不会轻易地站在哪一边。尽管可能每届政府略有差别,但是在经历过一段学习曲线之后,大抵都会最终选择如此。

“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统一战线的谋略。这一精神同样适用于今天中国的对印外交,只有保持自己的“抓手”,确保自己具备过硬的实力,才能实现战略稳定。

对印外交也不能缺了温情和善意。共同的历史际遇、共同的国情,都能够让我们从彼此的眼中照出自己,不论照出的是缺点,还是优点。习近平主席在印度的演讲中曾指出,“我们不能只把眼睛盯在分歧上而忽略了友谊和合作”。对印度来说,应该如此。对中国来说,也是一样。(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原标题:不能只把眼睛盯在中印分歧上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