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独立报》4月25日文章,原题:科学家表示,中国人在咖啡店的行为取决于其祖先种植何种作物 一份发表在《科学进展》的新研究发现,中国人在咖啡店内的行为让科学家发现中国社会存在的一种重要区别:南方、北方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区别带来两地人不同的生活方式。
来自美中两国高校的研究人员在中国各地的咖啡店开展了调研,以评估不同人口的祖先活动习惯是否继续存在于当今社会。他们发现,在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南方地区,人们更重视社会交往且个人主义倾向不太明显;而北方地区的民众更有可能选择“单干”。水稻种植要求农民相互合作以照顾其稻田,但种植小麦往往能够独立完成耕种过程。参与该研究的科学家们强调称,这些行为仍然在喝星巴克咖啡的城市居民中得以显现,尽管他们已经彻底不从事农业种植活动。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们观察人们在中国5个城市的星巴克咖啡店内的行为。在被观察的9000人中,那些来自种植水稻区域的顾客“独坐独饮”的可能性更小。接下来,他们故意移动椅子并使它们“阻挡”走道。研究人员发现,来自种植小麦地区的顾客主动移动椅子而非从椅子中“挤过去”的可能性是种植水稻地区顾客的3倍。参与研究的学者塔尔海尔姆说,“这暗示中国的农业遗产仍然在当代持续影响人们的行为,在那些已远离农业,生活在现代城市且到星巴克消费的人群中亦不例外。”
该研究对有关中国当代文化的理论(中国现代社会分化主要是城乡分化)发起挑战。该团队认为中国的主要文化分化或许可以进一步追溯至千百年来主导不同地区的作物种植习俗。该理论还有悖于如今盛行的文化“现代化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世界各国变得富裕和城市化,处在相关文化中的人都将变得更倾向于自由主义且更西方化。
上海和香港等南方城市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但参与该研究的科学家认为当地种植水稻的过去使其当代居民不那么倾向于个人主义。
塔尔海尔姆教授正在印度开展类似实验。他认为在其他现代社会中也有可能发现类似历史分化,“在解释人们的日常行为时,他们的种植作物遗产似乎比GDP更重要。”(作者约什·加巴蒂斯,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