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一个标签化的时代,每个人都难逃标签,甚至深陷其中,被其扎心,尤其是我们青年群体。青年群体目前似乎已经陷入了标签的海洋,怎么游都游不出这些条条框框。自“佛系”“隐形贫困人口”等针对性标签火了之后,网上又火了一批关于青年人的新标签,比如积极废人、高知游民、臆测中产和人赢蓝领等。这些词中,对于我们青年群体来说,相对来看现实普遍性较强,且戳人心扉的当属“积极废人”。
“积极废人”指的是那些喜欢给自己定目标、却永远做不到的年轻人。这些人看起来心态积极向上,行动却宛如废物,往往会在间歇性享乐之后感到深深的恐慌,偶尔也会为自己的懒惰自责。想问一下,这样的“积极废人”标签,扎没扎到你的心?有没有你的影子?
表面上看,这样的“积极废人”只定目标,不去实践,或者在实践中容易受挫和放弃,可以理解成是精神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但是,当一个个体无法将精神层面的追求在现实中落实,那这样的精神本身也空空如也,本质上也是精神上的“侏儒”,没有任何伟岸可言。
我们要知道,每一个标签都不是空穴来风,其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的映射,是困境一种维度的呈现。
笔者是学新闻传播的,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要想学好新闻、成为一名记者,唯有“多看、多思、多写和多历练”,培养自己的社会人文情怀,夯实新闻专业能力,这也是通往我们职业理想的唯一路径。
可在现实中,有很多学新闻的学生,满嘴新闻理想,满心社会情怀,却总在现实的蹉跎中败下阵来,嫌弃写作的烦闷,嫌弃有些新闻的枯燥,嫌弃拍照的麻烦和摄像的累,无法坚守初心执着向前。在其他领域的“积极废人”,大致状态也是如此。
在这种颓废状态之下,青年还会感到恐慌和为懒惰自责等。其实,能主动找自身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反思,哪怕仅限于精神层面,这还算好的。更可怕是,现实中一些“积极废人”,遇到挫折障碍,第一时间想到和反思的并不是自身问题,而是直接把锅都甩给了各种外在因素,比如他人影响、学校太差和身边环境不配合。这种想法一旦形成,不仅是在行动上,更是在精神上将自己置于当初目标与理想的对立面,难掩“渐行渐远”的路径结局。
说到这,困境的根源也就逐渐明晰了起来。关键就在于“积极废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太差,没有一个强大的心理和积极健康的心态。这样一来,很容易就被自己给麻痹掉,进而把一切的“颓废”当成理所应当,如此,自然就让自己成了刻板的标签,也会给他人和社会添一些莫须有的“堵”。
所以,青年们,不要等着社会给我们贴标签,这种状态不是我们的本色。年轻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本,不妨去主动挣脱自己内心的牢笼,对于自己的理想目标,尝试多出几分力,多坚持一会儿,多热爱一会儿。等到真正感受到行动与付出接触到理想目标的那一刻,就会明白,这才是精神的享受,也会因此进一步感到“积极废人”那种心理状态的低劣,会对其更加强烈地厌恶和排斥。
当然,青年人摘掉这些标签,也需要社会层面来多一些温暖的传导,寻求精神与行动层面的双重共鸣。让“爱”在公共空间中流动,播撒积极的状态,还有那奋斗的希望。让“积极废人”当中那“你我他”的影子,也随风消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