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天津 » 正文

全球报道:职教周期间天津向社会开放院校赛场等 感受职教魅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09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走进开放空间 感受职教魅力5月6日,2018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暨第十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幕开启。在一周的时间里,天
原标题:走进开放空间 感受职教魅力

5月6日,2018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暨第十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幕开启。在一周的时间里,天津将向社会开放院校、赛场、企业、院所等主体空间,邀请市民与职业教育来一场亲密接触。5月7日,记者走进部分热门开放空间,现场感受天津职业教育的独特魅力。

“鲁班工坊”让天津职教品牌走向世界

记者首先走进位于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鲁班工坊建设体验馆”。设在大门口的笑脸墙上,来自海内外100多名正在“鲁班工坊”工作与学习的师生,用他们最真挚的笑容,欢迎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

走进体验馆,一条贯穿于从2010年到现在的时间轴,清晰地标示出了我市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脚步”:2010年,在第八届东盟技能大赛上,国赛“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赛项成为东盟十国技能大赛指定赛项;2013年,我市启动131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试点班建设;2014年,泰国职业院校访问团来津与我市11所职业院校签订合作协议;2016年3月,由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在泰国大城府大城学院建立的“鲁班工坊”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首个职业教育领域的“孔子学院”;2017年,我市在英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再添三座“鲁班工坊”。目前我市职业教育已建立起从中等职业学校到高等职业院校再到本科院校,从技术技能培训到学历教育全覆盖的职业教育输出体系。这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助推天津职教品牌走向世界。

“今年,我市在巴基斯坦、柬埔寨、吉布提和蒙古建设的4个‘鲁班工坊’也将正式揭牌。”在未来展示区,学生讲解员张旻杰介绍说。而在这个区域的最后,还特别预留了一块空白地,“这些空白,我们是留给更多即将在海外开工建设的‘鲁班工坊’。”

九旬高龄学习之星践行“活到老学到老”

离开“鲁班工坊建设体验馆”,记者来到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社区教育展室。在这里,可以看到城市职业学院在河北区开展社区教育和牵头城市职教集团,服务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工作轨迹和成果。

展室的中间区域,展示的是天津市老年人人口比例。目前我市老年人比例占全国第三,河北区的老年人比例是全市第一。城市职业学院开设了老年大学,在校老年人近3000人、老年学习组织覆盖6万人,每年参加社区教育和活动的近10万人。这些数字让记者不禁感叹,河北区的老年人学习和服务需求非常旺盛,老年大学的学习名额“一位难求”。

走向展室右侧,可以看到学院2014至2017年培育的天津市“百姓学习之星”。其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93岁的老人李春兰。她是该校年龄最大的学员。在91岁时被评为百姓学习之星。她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影响了一大批老年人,走进学院老年大学,学习钢琴、摄影、绘画……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双提升。

除了93岁的学习之星,展室中最励志的故事,来自于48岁的社区学员吕敏。曾是下岗女工的她,走进学院学习了绳结艺术,制作的作品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她还编制出了“同心同梦同世界” 的作品,并于2015年在纽约获得庆祝联合国成立70周年作品金奖。

正可谓活到老,学到老!

走进实践工作室看学生变身“企业人”

看过了风格各异的展览,记者又来到了天津第一商业学校,走进该校“财税岗位实践工作室”,看这里的孩子,如何以学生身份,摇身一变成为“企业人”。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任务是要完成恒信公司今年5月3日和4日的票据接收和审核、登记日记账和明细账……”会计专业指导教师郭洪芳说。就在学生们开始进行手工以及电脑两种操作时,另一位来自恒信公司的指导老师李华辉与郭洪芳一起,站在学生身后,为大家进行一对一指导。除了这些专业技能,在“财税岗位实践工作室”,两位老师要交给学生们的还有良好的工作习惯、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据第一商业学校校长郭葳介绍,在这间工作室,通过企业搭建的财税服务外包云平台,学生可以接触到1000家以上的中小微企业真实账目。在企业讲师指导下,真账实作,打破以往会计教学中,由于企业账目保密、单个企业财税岗位接纳人数少、学生不能在短时间接触到不同类型企业账目等瓶颈问题。从专业教学与企业对接,拓展到专业教学与行业对接,提升了技能型人才培养。

技能大师工作室里感受工匠精神

昨天的最后一站,记者选择走进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徐国胜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听技能大师徐国胜讲述他与团队创新技能、改进工艺、提高零件制作精密度的故事。

印象中,你见过的最小零件有多大?1厘米?1毫米?1微米?徐国胜的团队研制出的每分钟1500转速的刀具,可以加工出表面粗糙值为0.7微米超精密数控零件。0.7微米这样的精度相当于头发丝的一百分之一,如此零件竟是用刀具加工而成,真是令人惊叹。“精度这样高的零件是如何加工出来的?”记者不禁问道。“这就要靠工匠的手感和诀窍了。”

在徐国胜工作室的展柜里,摆放着直径为20毫米左右的金属圆柱腔体,这是徐国胜团队目前正在研发的中国自己的金属协振陀螺仪。“以前,我国使用的金属协振陀螺仪一直靠进口。”徐国胜说,而该产品无法本土化的一个原因就是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从去年开始,徐国胜的团队开始着手研发金属协振陀螺仪项目。每一次试验过程差不多都需要两周的时间,在经过了数十次的试验后,团队终于做出了精度达标的金属协振陀螺仪。“目前,我们还在继续试验,并且研发更加合理规范的加工工艺。”徐国胜说。(张雯婧)

(责编:张静淇、王浩)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