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乐花鼓老会形成于清咸丰年间,2009年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乐花鼓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主要演员由8名10岁到12岁的男孩儿担任,因此也被称为“娃娃戏”。由于种种原因,此前同乐花鼓的传承存在困难,甚至出现了断层的情况,在有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下,5月7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乐花鼓传承基地在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授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得到更好的传承。
表演主要以少年为主
今年75岁的李增有老人是同乐花鼓第4代传承人,昨日的授牌仪式,李增有和儿子李炳欣以及演员们都来到了现场。“今天给传承基地授牌我们很开心,我们的演员来给大家现场展示,他们岁数都不小了,最小的年近50,最大的82岁,其实同乐花鼓是需要由少年来表演的,希望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李炳欣说。现场看到,虽然参演人员的年龄都不小了,但他们装扮起来,精神头儿不输年轻人,他们希望将这种精神头儿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
据介绍,老会的曲调最早是由安徽演唱凤阳花鼓的艺人传到天津,同时取“普天同乐”之意,所以定名为“同乐花鼓老会”。老会表演的主要是梁山好汉扮成打花鼓的艺人,混进大名府搭救卢俊义的故事。同乐花鼓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主要演员由8名10岁到12岁的男孩儿担任。他们扮成李逵、燕青、时迁等人物,手执霸王鞭、太平鼓、小锣等道具边演边唱。与这8位主角一同上场的,还有7人乐队,以笙、笛、二胡、三弦等乐器进行伴奏。这些主要演员加上负责执事仪仗等人员,出会时可达百余人。因为梁山好汉扮作了艺人,所以他们在戏中还要演唱《水泊梁山》《西厢记》等唱段,可谓是戏中有戏。
出现断层急需传承
另据李增有介绍,同乐花鼓老会曾多次参加大型演出活动,包括引滦入津竣工典礼、各界庙会及龙门大厦落成剪彩、食品街开街剪彩、世乒赛开幕式、京剧艺术节、香港回归等大型庆祝活动,并进京参加龙潭杯、地潭杯等花会大赛及丰台地区花会大赛,均取得优秀成绩,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及民间艺术界好评。同乐花鼓的表演主要以少年为主,如果由成年人来表演,就少了那一派天真烂漫,但是因为表演场地、演出道具及孩子们要以学业为主等因素,同乐花鼓已经出现了断层的情况,演员的平均年龄在五六十岁,急需要青少年来传承下去。接下来,同乐花鼓的老师傅们将定期在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为学生们进行辅导、传授技艺,而该校也确定了试点班,将有40多名学生学习同乐花鼓,让这个“非遗”项目更好的传承下去。(记者 王昊 摄影记者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