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专业的李露平做了记者,段岑在辅导机构工作,藏族姑娘叁岚去了美国,法语专业的龙少林等三位同学在非洲做翻译……在石家庄读书五年,“汶川儿女班”22个川籍孩子如今过得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
过得好,才是对老师和亲人们最大的回报
“吃的方面,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小米粥了吧。”李露平说。刚刚到石家庄,没想到早餐的小米粥是那个样子的,很稀,而在她的想象中,小米粥应该和米饭差不多吧,但她之前从未喝过小米粥。在她的老家,也不种小米。
转眼间,李露平从河北外国语学院毕业五年了,作为“汶川儿女班”的22名川籍学生之一,毕业后她去了四川省绵竹市,在绵竹市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做采编和出版工作。
李露平去年结了婚,丈夫是绵竹市的一名公务员,现在他们有一个四个月大的女儿,生活非常幸福。
“已经十年了,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已淡忘了那场灾难,向前看,追求可以把握的幸福不更好吗?谢谢外国语学院的培养,这几年总想回去看看,但一直没有机会回石家庄,我去过西柏坡,重温那里的亲人和山水。”
段岑,从河北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毕业后,当年即应征入伍,在内蒙古陆军某部当了三年兵,之后参加工作,现在是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顾问。
“过得蛮好的,谢谢第二故乡亲人们的惦念,如同我时常惦念你们一样,我很好,也希望石家庄的亲人们都好好的。”段岑说。
段岑27岁,曾做过“汶川儿女班”的班长,她在石家庄市读书的五年去过很多地方,随口说出了抱犊寨、环城水系和“空中花园”,在她的心目中,石家庄是她和同学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座城市,在这里她由少年变成了青年,而且游历了许多地方,长了不少见识。
她说印象最深的老师之一是张解放,是一位女老师,2008年9月份她们到石家庄读书时,老师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不舍得这批来自四川的孩子,又做了一年辅导员,带她们度过了最无助的一段时光。
“我们在石家庄不仅学了文化课,还学会了许多许多。考虑到我们周末出行不便,一个派出所给我们送过自行车,我们还参加过读书会,帮助过残障儿童,力所能及地去感恩和回报这个温情的社会。”
段岑说,当兵挺好的,退役后参加工作也挺好,如同到石家庄读书,都是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发生的都是该发生的,她们现在过得都挺好,“过得好,才是对老师和亲人们最大的回报,我们争取每一天都过得开心,有意义,有价值。”
段岑的同班同学中,有几位在实习期间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三名学法语的男生龙少林、谭定刚、王道宇去了非洲,做翻译工作;叁岚是一位开朗的藏族姑娘,她后来去了美国威诺纳州立大学继续深造……
在石家庄读书五年,从少年到成年
曹小千,河北外国语学院的老师,这两天她忙得焦头烂额。“这个电话没放下,那个就打进来了,这么多媒体关心我们的孩子们,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替他们说一声谢谢。我们一直保持着互动,其实他们从来没有忘记石家庄市,没有忘记这里的亲人。”
曹小千老师随后展示了一幅幅照片,从孩子们带着怯生生的眼神下火车来石家庄,入学、课堂、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到他们毕业、成家以及报喜的结婚照、工作照……曹小千说,不仅仅是学校,整个石家庄市都是这些汶川学子的家,毕业时叮嘱过他们,有困难了随时跟家里人联系,第一个要找家里人。
2008年6月10日,“汶川儿女班”的22名新生乘坐东方航空公司免费提供的班机,在石家庄交警的一路护送下,来到石家庄外语翻译学院(河北外国语学院前身)。学院全体师生为他们的到来举行了盛大欢迎仪式,来自省市相关部门的领导也出席了欢迎仪式,“汶川儿女班”正式成立。学院为他们购置了生活用品,布置教室、宿舍,安排辅导员,准备专项资金,每月为每位同学发放500元生活补助。此外还免除学费、住宿费、书本费,建立心理辅导制度、节假日团圆制度、“5⋅12抗震纪念日”制度、生日祝福制度、建立与爱心家庭的联系制度、学生帮扶机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一切围绕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成才为中心,尽最大努力给来自四川的这批学生提供便利。
孩子们从四川来到石家庄,从农村来到城市,特别是刚刚经历了一场巨大灾难,心理上有阴影,对新环境充满了陌生和不适应,有的学生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有的则晚上想家睡不着。“汶川儿女班”班主任林娟老师回忆道:“他们刚来的时候,不敢说话”。针对这些情况,学院成立了“迎接四川灾区同学”筹备组,为他们提供干净整齐的宿舍、崭新的被褥、一应俱全的生活用品。并邀请相关专家和心理老师,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其尽快走出大地震的阴影。学院甚至规定,在校师生不能说“5⋅12汶川地震”等敏感词。
为排遣他们远离家乡的寂寞,校方联合团省委,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招募“爱心助学家庭”,让汶川学子能在石家庄“安家”,能在石家庄感受到家的温情。通过征集选拔,最终确定了23个爱心家庭。2008年6月24日在学院举办了“儿女班”与爱心助学家庭牵手仪式,孩子们在这里认了“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周一至周五在学院学习,周六日去爱心家庭度周末。爱心家庭和校方一起为同学们送上家的温暖,一起把他们抚养成人,培养成才。
感恩社会,永远记着这座城市
在这五年里,每逢冬至、中秋等传统节日,学院总会与“儿女班”同学一起过节,发月饼、包饺子。在春节寒假回家时,校长都会亲手送上每人一千元的红包。
“汶川儿女班”的学生当时都是初中即将毕业,到了石家庄市只能上五年一贯制大专,在“3+2”教育模式下,“汶川学子”集中学习两年,完成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达到了中专同等学力文化水平。2010年下半年,进入大专阶段学习,22名“汶川学子”主修方向是:建筑工程专业3人,英语同传专业5人,西班牙语1人,英语教育1人,法语6人,日语6人。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强烈地震,数以万计的家庭遭遇不幸。“汶川儿女班”的同学将每月的生活费节约出来,捐给玉树,共计捐款6500元。在学院随后举行的“一毛钱,献爱心”活动中,他们又积极捐款1506元。两次活动中,22名同学共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8006元。“儿女班”的同学们表示,正是经历了切身之痛,他们更加深深地理解现在青海玉树灾区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5月13日,在感恩主题活动后,“儿女班”全体同学到瑞祥公寓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送上精心准备的礼品并帮老人打扫庭院,陪老人们聊天,为老人表演节目。
在一个个场合,这些来自四川的同学已经逐渐长大,在用一颗成熟的心去面对社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
这也是他们五年前离校时含着热泪说过的话。
昨天晚上,李露平传来了她的一组图片。第一幅便是她大学毕业时,和同学们在“爱心之城”前的合影,这块铭有“汶川儿女班”的巨石,是他们为石家庄这座城市立的一座感恩碑。其他的是李露平的家庭近照,一幅图片中,她举着自拍杆,她的丈夫托着四个月大的女儿,微笑着定格。
大爱无界,万人同心。
逝者安息,生者自强。
让我们将爱传递下去!
来源:燕赵晚报
记者:安文联
编辑:智盛甜
责编:高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