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辽宁 » 正文

全球报道:盘锦市大洼区创新社会治理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16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创新社会治理激活乡村一池春水——来自盘锦市大洼区乡村振兴一线的报道头戴遮阳帽、身着休闲服、手持扩音器,这是盘锦市
原标题:创新社会治理激活乡村一池春水——来自盘锦市大洼区乡村振兴一线的报道

头戴遮阳帽、身着休闲服、手持扩音器,这是盘锦市大洼区王家街道石庙子村党支部书记李云桐在旅游季的标准打扮。用他自己的话说,这身行头更方便与游客交流。

现在,石庙子村休闲度假旅游远近闻名,每逢周末,村里的31家民宿常常爆满。

从过去单一的“土里刨食”,到现在乡村旅游、认养农业等特色业态的兴旺;从过去垃圾围村,到现在的生态宜居;从过去的“空心村”,到现在的富裕安定,石庙子村经历了一场美丽的蝶变。

改变的源头和动力,来自大洼区在盘锦全市统一部署下全域展开的“1+8”改革: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革和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深化镇级体制改革等八方面配套改革。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大洼区委书记索乐民解读“1+8”改革时说,就是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1+8”改革激活乡村一池春水。历经3年时间,大洼区的改革效应逐步显现,全域160个村全部建成了美丽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万元,居全省前列;有效增强了基层组织力,社会管理能力、公共服务水平跃上新台阶。

责与权的统一“大部制”引领机构改革,同时推动职权向村镇下沉

在大洼区唐家镇北窑村便民服务中心,村民张允江递上了自家翻建房屋的申请。经审件、复印,几分钟后,张允江就拿到了代办收件手续,只需回家等通知来取手续就行。

过去可不是这样,村民办类似的事儿,得先在村里开证明,再跑到镇里办手续。

今日的北窑村已实现村民办事不出村——新农合医保、房屋改扩建等38项事宜纳入便民服务村级代办事项清单。

百姓办事更方便,离不开改革的推进。创新社会治理,大洼区明确:要让基层“有责”“有权”,明责确权才能把事做好。

曾任大洼区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办公室主任的王松林坦言,“1+8”改革之前,基层普遍存在责任无限大、权力空心化的问题。一个只有两万余人的基层乡镇,改革前建制单位超过50家,工作人员达500多人,“人虽多,但权责不清,容易扯皮。”

让基层“有责”,从深化体制改革着手。大洼区调整优化镇(街道)职能定位和机构设置,实行“大部制”改革,解决管理“碎片化”问题。镇党政工作机构按“7+3+1”模式设置,即7个行政部门、3个事业中心和1个灵活设置机构,不超过11个部门。

在唐家镇的采访,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改革后的变化,办公楼里只剩下经济发展办、社会服务办、宜居办等“七办”,以及党建中心、农业中心等4个中心。

唐家镇党委书记孙大勇说:“当下,我们镇一级的机构设置更加突出了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工作这个重心,现在每个部门有什么样的职责,该干啥,都有清单,一目了然。”

而在社会治理最末端的村里,大洼区则搭建起“两委两中心”的组织构架,即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村网格管理服务中心、村党建中心。

镇(街道)和村(社区)的机构重组,使各项工作由少数几个人的“单打独斗”变成部门的“集团作战”,握指成拳,形成了整体力量。

同时,为使乡村管理责任更清晰,大洼区搭建起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全区被划分为1500多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网格员负责管理。

走访大堡子村的牌楼、苏五线、俊生超市……这是大洼区田家街道大堡子村网格员杨立的“任务轨迹”。“每天上午、下午各走一遍,安全隐患、邻里矛盾等大事小情都随时上报解决。”杨立说。

着眼基层“权力空心化”的问题,大洼区推动职权下放,以实现权与责的统一。该取消的就取消,能下放到镇(街道)村(社区)的就下放。把服务工作交给最贴近老百姓的党组织去做,确保基层“有权干事”,让老百姓办事不出村(社区)。

在大洼区平安镇平安村便民服务中心的代办事项清单中,代办事项名称、流程、时限、所需材料清晰罗列,实现了村民办事“最多跑一次”。

通过一组数据可以直观感受到权力下放的轨迹:改革前,大洼区县级事权共190项,镇(街道)、村(社区)分别只有12项和21项;改革后,县级事权降至126项,而镇(街道)、村(社区)事权则分别增至59项和55项。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和便民事项范围的扩大,事权下放清单也在不断调整中。人与物的协同

推进村、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高标准建成三级网格中心等

“以前,左邻右舍有了纠纷,想找个主事儿的人都很难。”石庙子村村民王红感慨,“现在就大不一样了。”

过去一些村干部主要忙活家庭经营,而村里的事则当作“副业”。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基层干部普遍感到工资低、没奔头、没保障。大洼区从问题的根子入手,推进村、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

创新设立社工编制,通过依规转入、组织选派、公开招聘三种途径,将符合条件的村和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党建和网格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纳入社工编制管理,让基层工作人员“有身份”。

创新薪酬制度,建立村、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年平均工资达到4.29万元,副书记达到3.89万元,村、社区工作人员为3万元,全部落实五险一金,让基层工作人员“有待遇”。

打开晋升通道,有计划地设置招录职位。组织优秀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定向考录公务员,推进能力素质强、工作表现好的基层工作者向机关事业单位流动,形成正向激励机制,让基层工作人员“有奔头”。

严格考核管理,让基层工作人员“有压力”。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社区工作者实行“上评下”“下评上”和“成员互评”,将考核评价结果与个人岗位调整、奖励惩戒等挂钩,形成竞争机制,传导压力、激发动力,让社区工作者心中有责任、干事有激情。

今年48岁的清水镇清河村党支部书记王翕平对村干部年轻化、专业化有着深切的感受:年轻人有文化、有知识,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这将为乡村振兴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以有效的社会治理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等软件的支撑,一些硬件同样不可或缺。

大洼区高标准建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格中心大厅,村(社区)党建(网格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场所平均面积达200平方米、群众活动场所面积达1000平方米。

在石庙子村,家家户户门前通柏油路,村部前就是进城的公交车站,村里不仅有澡堂、超市,甚至还有咖啡厅。这里的生活和城市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村党支部书记李云桐说:“村里的服务载体越多,基层的凝聚力就越强,开展工作就变得更顺畅。”村民王进军说:“以前,村里有什么事我们都溜边儿,现在村里号召大家干什么,我们都不含糊,就是跟着干。”财与事的融合

工作经费有保障,保证基层“有钱办事、能办好事”

采访中,大洼区一位基层村党支部书记坦言,“1+8”改革前村里经费不足,不少因村务发生的费用还要个人先垫付,等年底集中向镇政府报销,这种情况确实影响到工作积极性。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如何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一个大课题。大洼区的实践经验是:推动财权和事权的融合,最大限度释放基层振兴发展的活力。

为了保证村、社区“有钱办事、能办好事”,大洼区对村、社区的工作经费、资金筹集和监管进行了明确:村、社区经费分别提高至45万元和20万元;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审计资金的分配、拨付和使用。清河村党支部书记王翕平说:“现在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干好工作。”

在担任北窑村党总支副书记前,夏俪在镇政府工作,她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越到基层事务越具体,而财权和事权关系的理顺,让自己更有精力和热情来解决村里的具体问题,一手抓服务,一手谋发展。

“你看,我们北窑村依托葡萄种植延伸了产业链,已经建起了两间精品民宿和三间农家乐,今年还要举办第五届葡萄文化艺术采摘节。”夏俪说。

基层治理的有序推进,为大洼区乡村振兴发展积蓄起新动能,镇村之间互相追赶谋发展蔚然成风:石庙子村正在申请3A景区认证,筹建动物园;清河村通过招商引资,今年要建33.33公顷棚菜基地;平安村依据自己朝鲜族居民集中的特点,一边发展旅游,一边建起特色酱菜工厂……

大洼区委书记索乐民说:“在加强基层建设中创新社会治理,一直是大洼区委、区政府不断探索和持续推进的一号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基层党的建设力度明显增强,社会化、法治化水平大幅提高,城乡管理、公共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办事难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走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这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大洼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咬定目标、坚定信念,强化基层治理促进振兴发展,一个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大洼正从梦想走进现实。

(责编:孝媛、汤龙)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