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重点阐述,为山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目标定位,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山东乡村振兴之路如何走?广大在基层工作的同志,也在不断思考、探索。日前,省委党校组织第三期乡镇(街道)党委书记进修班学员,以此为主题展开深入学习调研,外出考察,对标先进,深入研讨,形成一组调研报告、对策思考。大众日报今起予以编发,以期学习借鉴、启发思路。
3月19日至23日,山东省委党校组织第三期乡镇(街道)党委书记进修班赴绍兴专题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5天时间,考察组先后赴绍兴市柯桥区、大山西村等8个教学点进行了现场考察,考察组成员边看边议,边学边思,充分感受到了绍兴市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看到了绍兴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丰硕成果和先进做法,深刻认识到了山东在乡村振兴中的差距和不足,也更加坚定了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提振了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绍兴的经验和做法
坚持高点定位。浙江省从新世纪初就把乡村振兴工作提到富农强省战略层面来规划、组织和推进,先后实施了“美丽浙江”“幸福浙江”等工程。从省、市、县、乡层面成立了四级工作领导机构即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实体化运转,列入综合考核体系。工作中每年都列支乡村振兴专项财政资金进行奖补,并处理好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的关系,形成了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局面,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参与到乡村基础工程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中,有效解决了输血和造血的问题。同时,他们还坚持规划先行,既有全省的战略规划,也有区域的总体规划,更有实施单元的详细规划,保证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性,使之有步骤、有计划地持续推进。
突出产业的支撑作用。浙江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号工程,增强乡村振兴工作的造血功能,使乡村振兴工作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全省各地都结合当地产业优势,培育发展了一批特色小镇,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如嵊州市福泉村全力打造电机之村,规划实施了占地近百亩的产业园,进驻大小企业22家,村集体年收入1200万元以上。柯桥区依托中国轻纺城大力发展纺织产业,把小丝袜做出大市场,年营业收入30亿元以上,合全世界每人拥有三双柯桥袜。
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绍兴各地乡村振兴不但提升基础设施硬实力,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各地各村非常注重文化建设,村村有文化礼堂,村村有文化古迹,村村有村歌。比如诸暨市大力弘扬以西施为主题的古越文化,打造“最忆乡愁、最美乡村”,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发展农村新动能。嵊州市东王村紧紧抓住越剧诞生地这一文化名片,在创建工作中充分融入越剧元素,受到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高度认可。目前,百年越剧诞生地主题文化街巷被评为3A级景区。
做实环境整治基础。在乡村振兴推进中,他们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营造了山清、水秀、林美、庄净的优美环境。深入推进农村污水治理,90%的村庄都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建立了运维机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基本达到100%。大力开展村庄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等“三线”整治工作,由农工办牵头,电力、电信、文广新等部门分工负责、共同整治,有效解决了空中“蜘蛛网”的现象。全力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开展了“垃圾革命”,实施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和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并推行“实名投放+积分奖励”制度,保证了工作效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60%以上。同时对城郊村、镇驻地村全面推行公共设施一体化,水电气暖等公共服务产品延伸到农村,使农民享受到市民待遇,极大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我们考察的几个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书记优、班子强,把党的建设和领导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绍兴市大力开展“五星达标、3A争创”活动,通过三年努力,使全市1000个村达到五星标准,100个村达到国家3A级景区标准,打造“富裕、美丽、和谐、文明”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如柯桥区大山西村把大党建理念与传统家文化紧密结合,着力打造“大山西处有人家”基层党建示范点,对全村党员全面推行先锋指数考评积分清单,建设了一支过硬的“当家人”队伍,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300万元以上,2016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山东省的差距和不足
近年来,山东省在乡村振兴中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浙江相比,还存在工作不平衡、重视程度不够、投入机制不活、文化挖掘不充分、工作推进办法单一、效果不显著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工作推进不力。还没把乡村振兴放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当作富民强省的工作来推进。办事机构配置力量不强,没有实行实体化运作,相对虚化弱化,致使工作统筹不力、可调动资源有限,发挥不了应有的指导、协调、考核职能。在工作推进上主要以当地政府为主,紧一阵松一阵,时热时冷,缺乏像抓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精准扶贫工作这样的硬度、持续度,造成地方有应付思想,做表面文章。
基层基础不牢。表现在乡村环境差,部分农村还没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有的虽然推行了但只是应付公事,长期积累的脏乱差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污水治理不到位,绝大多数农村生活污水没有进行处理,造成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水直排、乱流;基础设施不配套,还有部分村庄没有实现硬化、绿化、亮化,水气暖配套更差,没能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乡村经济薄弱,区域特色产业不突出,带动作用差,还有相当一部分经济空壳村、薄弱村。
投入机制不活。从近几年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情况看,90%的资金来自于财政投入,基层层面“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在创新融资渠道上办法不多,运用市场化机制不活,思想僵化创新不足,没能充分挖掘和撬动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有限的财政资金也很难整合,农业、林业、城建、畜牧等部门都有大量的扶持资金但没能形成拳头,造成财力分散、效果不佳。
产业支撑不强。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虽然也打造了一批特色镇、中心镇和示范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培育产业的意识还树得不牢,没有围绕当地的优势产业来做文章,致使自身造血功能不足。虽然建起来了,但将来运营维护面临困境,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乡村文明创建不实。一些地方仅仅重视环境打造,在乡风文明培育、传统历史文化挖掘、丰富群众精神文化、良好生活风尚引导等方面没有做足文章。有的虽然围绕文化做了文章,但挖掘不深,缺少文化展示的载体,致使一些项目没有吸引力,没能达到A级景区的标准。特别是在“记得住乡愁”的打造上,全省更缺乏典型和亮点。
几点启示和建议
根据这次实地考察学习,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坚持产业带动发展,实现村美民富。绍兴市的经验告诉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美是手段,民富是关键,最核心的是要发展生产,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没有生产的大发展、没有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大提升,乡村振兴就不具备基础条件,也难以达到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整洁、田园风光怡人、生活富裕和谐的建设目标。只有把富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现代富民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日益壮大农村经济,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动力和活力。要加快土地、山林流转,扩大规模、打造基地,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发展农产品采摘、农家乐体验等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制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有效带动村民创业增收。
坚持培育文明乡风,焕发乡村文明。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要把文化建设充实到乡村振兴之中,深层次挖掘各地文化元素,提升农村文化内涵。要充分利用旧建筑、古民居等,搞好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要注意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好农村现有的文化阵地,深入实施爱诚孝仁“四德工程”,引导农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和新乡贤等各类群体带动作用,传承文化,传播正能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美丽家园。近年来,山东省各地通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有效完善,农村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观,人居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誉。但是,有些村庄脏乱差现象还是比较严重。要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大力改善路水电气暖讯房等基础设施,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提升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把农村环境整治好、维护好。
坚持党建统领,推动乡村善治。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优化提升农村带头人队伍,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级党组织书记,通过各种措施,吸引当地外出的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兴业。
坚持因地制宜,推进有序实施。山东地大物博,胶东、沂蒙、鲁南等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要突出各地区位优势、物产特点、文化差异,不要一味的统一,不要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确定村庄发展定位、民居风格、人文风情和产业特色。要立足于现状,从实际出发,找准定位,增强可操作性。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实施的原则。规划一经确定,要纳入村规民约,在实施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改,扎扎实实推进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