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报道:美国的冷血形象更加清晰

   2018-05-18 环球网5250
核心提示:美国的冷血形象更加清晰

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有一段文字,常令很多美国人和那些视美国为“自由民主灯塔”的人挂在嘴边——“我们相信如下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句话的确曾经引领美国人民与殖民者做斗争、求取独立,形成一个伟大的国家;也曾像灯塔和航标一样,引领一些热爱和平与自由的人们,争取权利。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段文字经常在人看来只是具有讽刺意味的花哨修辞,而没有真正地演化成信念,更没有落实到行动。就在世界众多国家代表指责因美国将驻以色列大使馆搬迁到耶路撒冷,导致巴以加沙冲突激化、至少60名巴民众死亡、2000多人受伤的时候,美国不但动用否决权阻止联合国就此事进行独立调查,其驻联合国代表黑莉还在发言中表示,没必要在联合国花时间对此事进行讨论。此行此言,令美国众多欧洲盟国的媒体都看不下去,直呼“美国的表现太冷血”。

其实,在美国国内的历史上,对于印第安人的驱逐和恩赐一般地予以小块保留地,对于华人的驱逐,以及对于黑人的隔离和歧视,都经常被视为美国人权史上的“伤疤”。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国际问题上,美国经常打着人权、道义的旗号,展示着自身的傲慢与偏见,在言论上充满着文化的霸权主义和观念的不包容;在行动中,不时体现出基于意识形态和其他利益考量而进行的歧视和打压。

过去,美国十分注意保护自己的“伤疤”,在国际社会以人权、道义的旗号对别国横加干涉。例如,针对近几年叙利亚出现的社会混乱乃至武装冲突的状况,美国依旧充分发挥了“有事实要忽视事实、没有事实要捏造事实”的行动主义精神,在不经过任何审慎的调查研究之后,就坚称叙利亚政府军使用了化学武器,并且以这一论断为基础对叙利亚境内目标进行了军事打击。且不说没有任何国际法条约、惯例授权华盛顿,对他国因此种状况采取武力行动,就算获得了国际法的允许,也必然要以事实调查为基础。但美国全然不考虑这些。

如果说以前的种种行动,美国还是与欧洲等西方盟友保持一致,展示在意识形态与西方价值观上“步调一致”的话,那么当前美国政府的行为,连这些欧洲及西方盟友都难与其为伍。如今,美国的“单边主义”丝毫不考虑其他国家的感受,以一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所谓“和平精神”,极为粗暴和莽撞地将本国驻以色列的使馆搬迁到耶路撒冷。如果结合美国政府及其领导人对于境内某些移民的负面评价,及对某些非洲国家的污蔑性称呼,就不难看出:美国在强权政治和无视人权方面越走越远,与其《独立宣言》中所倡导的“美好初衷”已经有天壤之别。

历史反复证明,能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生存下去的国家,未必是某一时刻特别强大的国家,而是那些能够审时度势、了解世界发展潮流,并乘时而动的国家。反之,如果不考虑世界风云变化而故步自封、盲目自大,就很可能跌入沉沦的陷阱。(作者是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相关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说点什么吧
更多>同类资讯
  • mjd0808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帮助中心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全息元宇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