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松桃石头村 一脚跨三地协同发展
渝湘大桥横跨清水江,紧密连接黔、渝、湘。 (黄前生 摄)
发源于贵州的清水江,在黔、湘、渝交界处勾勒出美丽弧线,滋润着东西河岸,让三省市血脉相连、唇齿相依,流淌出文明与和谐旋律——
“多亏石头村支书田兴智,安排我和妻子在厂里干活,每月收入七八千元呢。”5月3日,松桃自治县迓驾镇石头村,创发预制板厂,忙着打砖的工人张富发感激地说。张富发来自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小寨村。
“莫这样说,各省生活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谁都不可。”田兴智笑着说。
位于黔、湘、渝交界处的石头村,可谓“一脚跨三地”,与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重庆市秀山自治县洪安镇紧密相邻。
改革开放40年来,各省各级党政部门加强党建、经济、治安等合作,村民交流越来越密切,共同谱写了和谐文明样板:石头村修路,边城免费让土地;交界商贸合作日益紧密……真正实现了三地一家亲。
石头村出山 路通人心通
清澈的清水江水静静流淌,水面舟楫往来,渝湘大桥横跨东西河岸,紧密连接黔、渝、湘。
渝湘大桥下,一座凉亭跨越石头村、边城镇和洪安镇。枝叶扶疏,青石镌刻十个苍劲有力大字:一脚跨三省、三省闻鸡鸣。
站在小亭里,迓驾镇干部周德胜说:“左边是边城,右边是洪安,身后就是石头村。”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石头村便与边城镇开创了交流合作的典范。石头村离迓驾集镇12公里,离渝湘大桥有2.5公里,出行跋山涉水。贫困让村民意识到,破解山水隔阻,必须连接渝湘大桥才能通向富裕。
“边区插花地犬牙交错,以前为争田边土角都会发生纠纷,要占地修路,谈何容易?”石头村老支书田庆应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边区村民间矛盾依然严重,2.5公里的出村路,需要占用边城镇隘门村的土地,他与村委会主任硬着头皮到边城镇与隘门村协商。
“非常意外,边城的人姿态高啊,听说要修路,无条件提供土地,人家说,路修好了,也方便隘门村村民干活。”说起往事,田庆应依然激动。1990年,在边区村民协作下,石头村连接渝湘大桥(渝端)的2.5公里公路修通,拉开了边区交流合作的大幕。
黔人居湘地 渝警保平安
初夏,行走石头村,渝湘大桥连接石头村的公路已变成水泥路,精致楼房从桥头沿路排开而建,门口悬挂大红灯笼,门口聊家常的居民笑声连连。
“土地是隘门村的,房子都是石头村村民的,现在已有28户迁至渝湘大桥附近。”田兴智说,居住在外省土地上的28户村民是边区和谐交往的有力见证。
上世纪九十年代,石头村打通连接渝湘大桥的公路,部分村民开始往外奔,在边城镇、洪安镇做小生意,去花垣县团结镇挖煤,村民脱贫的欲望强烈。
1993年,石头村最先富起来的村民率先在渝湘大桥附近买地建房,引起轰动。田兴智说,因为当时边区村民间依然存有矛盾,边界治安较乱,村民收入也低。
进入新世纪,交界建立起联防、联打、联调、联治、联保、联谊“六联”机制,推行村调委会等群众性自防自治组织,共建富裕、繁荣、和谐边区。边区的治安环境迎来转折,在外面赚钱的村民陆续在渝湘大桥附近的隘门村购地建房,逐渐形成户口在贵州,居住在湖南,管辖在重庆的特殊格局。
村和万事兴 边区一家亲
每天清晨7点,边城镇小寨村村民张富发夫妇准时吃过早饭,骑上摩托车穿过边城镇,驶过渝湘大桥,到石头村创发预制板厂上班。中午夫妇俩回家吃过中饭,再返厂上班。
这种日复一日的往返,张富发夫妇已历时5个年头,在奔波的路上,夫妇俩收获财富,每年收入近十万元,家里建起楼房,也目睹石头村电通、水通,鱼塘、经果林等产业兴起,全村7个村民组165户815人,只剩下48户117人未脱贫。
得益于三省边界和谐发展,石头村与边城镇、洪安镇的商贸交流日益密切,合作空间越加广阔,创发砖厂的建材多销往洪安、边城,每年纯利润10多万元。石头村能人田兴银、田应均也生产预制板、水泥砖销往洪安、边城。
村和万事兴。傍晚时分,张富发骑着摩托车与妻子离开石头村,驶向渝湘大桥。阳光下,桥头碑坊上红字格外醒目:苗汉土家共襄大业,洪茶更始齐建小康!
编者按:
贵州,西南交通枢纽,与湘、渝、川、滇、桂5省(市、自治区)接壤。改革开放40年来,贵州敞开山门迎接八面来风,成了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快速富了起来、靓了起来。
贵州的东大门铜仁市,与湖南省、重庆市接壤,40年来,铜仁市各级党委、政府致力开放融合、加强协作,创建了一个个和谐发展样本。
踩着新时代的节拍,笔者深入黔东大地,近距离触摸接壤地区发展的脉动,陆续推出“改革开放看黔沿”系列报道,敬请关注。(郭进 黄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