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四川 » 正文

全球报道:成都三人造谣被刑拘:“认识到了错误,很后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31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三人都表示 “认识到了错误,很后悔”  5月28日,网传“成都某公司职工的妻子张某打‘滴滴’车失联后,在一山洞中发现
原标题:三人都表示 “认识到了错误,很后悔”

  5月28日,网传“成都某公司职工的妻子张某打‘滴滴’车失联后,在一山洞中发现已被奸杀分尸”的信息。该消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造成恶劣影响。经高新区公安分局核实,网传的相关内容系外省发生的案件。5月29日,高新区公安分局将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3名嫌疑人周某、黄某、杨某某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的调查中。

  5月30日,记者在高新区公安分局石羊派出所的讯问室内见到了3名犯罪嫌疑人。对于自己一时头脑发热做出的行为,3人无一不表示出后悔和歉意,甚至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据了解,嫌疑人周某和另外两名嫌疑人黄某和杨某某都是成都某公司员工,5月28日上午周某向公司同事杨某某转述自己看到的外省某地张某(女)失联及遇害的消息时,将事发地点杜撰为成都,并被另一同事黄某听到。当天上午10时左右,黄某、杨某某通过微信朋友圈编造发布了“成都发生杀人分尸案”的不实消息。

  对话嫌疑人

  嫌疑人周某

  记:你是什么时候从哪里看到那则关于女性失联后遇害的消息的?

  周某:我是在5月27日晚上9点过上网时看到QQ群里有朋友发布外省某地张某(女)失联及遇害的消息,发布者是我在成都的朋友,我未经核实就将发生地杜撰为了成都。

  记:之后你又做了什么?

  周某:之后我将杜撰为成都发生的消息在第二天转述给了同事。

  记:对于你自己的行为有什么想法?

  周某:非常后悔,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因为我的错误给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很后悔。

  嫌疑人黄某

  记:你是从哪里得知成都发生女子遇害的消息的?

  黄某:是在5月28日上班时听同事周某说的,听到他说了以后我便主观上认为这是成都发生的事情,就编写了朋友圈,并把发生在成都写了出来。

  记:对于你自己的行为有什么想法?

  黄某:我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吸取了教训,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应该造谣、传谣。

  嫌疑人杨某某

  记:你是从哪里得知这条消息的?

  杨某某:是在5月28日上班时听同事周某说的,之后我便加上了“发生在成都”“乘坐滴滴车”等内容发到了朋友圈。

  记:为什么要发布未经核实的虚假消息?

  杨某某:我听到周某说起,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发生在成都的事情。本来只想发个朋友圈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个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记:有什么想对其他人说的?

  杨某某:希望大家能够吸取我的教训,引以为戒,不要以身试法。不要随便相信道听途说的消息,更不要将道听途说、未经核实的消息随意发布到网络。我真诚对自己的行为道歉,希望能给我一个悔过的机会。

  警方提醒

  网民不要信谣传谣

  对编造传播谣言者将坚决依法处理

  “可以说,在公安机关破获的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的案件中,这起案件算是比较典型的。”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副分局长张东晖表示,“在当今‘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速度更快,范围也更广,因此谣言和虚假信息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谣言会混淆视听、扰乱人心、绑架舆论。”

  张东晖提醒,广大网民不要信谣传谣,共同维护好社会秩序,公安机关对编造传播谣言者,将坚决依法处理。“请广大市民放心,公安机关将切实维护成都良好的社会秩序,并与广大市民一道共同建设美好成都。”

  律师说法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警情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即涉嫌犯罪。针对此案件,四川西川律师事务所主任黎昕律师从法律层面进行解读。

  “5月30日,成都市公安局通过新闻媒体公布了一起利用网络散布警情谣言的案件,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黎昕表示,2015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增加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明确规定编造、故意传播虚假险情、疫情、灾情和警情信息的行为如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就会构成犯罪。

  针对涉警情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犯罪的认定,黎昕解释:“关于警情,就包括警察正在做什么以及需要警察做什么等情况,虚假治安事件、刑事案件信息都是虚假的警情。”黎昕进一步透露,关于如何认定行为人有犯罪故意,根据《刑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而犯罪故意中的明知不是说行为人个人的认知判断水平如何,而是一般人正常认知水平下是如何理解和判断的。”

  黎昕提醒广大网友,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上网民既不能编造虚假的治安事件或刑事案件,也不要轻信未经公安机关核实的治安事件或刑事案件,更不要以讹传讹进行散布,否则一旦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就可能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制裁。”成都日报记者 李旻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