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柱“合约食堂”约出乡村新风尚
被称为“功夫村”的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甘溪侗寨,有个“合约食堂”。
一条小河潺潺流过门前,一栋两层三间的木房子装修别具风格,这就是“合约食堂”。
“合约食堂”的要求是:各家各户办酒席的标准一致,不得擅自提高档次。酒席上自酿米酒或白酒,白酒价格不超过20元/瓶,香烟价格不超过13元/包。操办酒席的条件,食堂也作了明文规定:子女升学、非首次乔迁新居、生日庆典、参军入伍等酒席,食堂拒绝操办。
这间小食堂,掀起当地移风易俗的风潮。
“酒席吃也吃不完!”47岁的陶光涛,聊起以前村里滥办酒席现象,一脸无奈:“这家母猪下崽了,要请吃酒;那家新安了一扇门,也要请吃酒……”不仅如此,礼金也从以前的10元、20元,涨到了现在的100元、200元,甚至更多。
送出去的礼金多了,就想办法收回来。长此以往,办酒席的名目更加五花八门。
67岁的陶政炎老人就有一份送礼记录。翻开记录本,仅2014年,就记满了4页,总金额5700元。每年送礼的钱,已经占了陶政炎年收入的一大半。
2015年春节,村里的父老乡亲一起欢度春节,村民、村干部再一次谈论起了吃不完的酒席。而这一次,他们的话风与以往不同。
“大家都十分抱怨,但碍于面子,甚至出现没钱也要去贷款吃酒的现象。这五花八门的酒席再吃下去,只怕要永远过着穷日子了。”共和村老支书陶光荣说。
刹住滥办酒席歪风,刻不容缓。于是,共和村村支两委经过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立足“和谐乡村”,盯紧“移风易俗”,落笔“乡风文明”,“合约食堂”集中办酒模式应运而生。
现在,“合约食堂”各种硬件软件设施逐步配齐,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需要办酒席的村民可以在这里实现“一条龙服务”。
如今,陶政炎老人成了甘溪侗寨“寨管委”成员。他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合约食堂’建起后,送礼的钱,从以前每年超过5000元降到现在的500元左右了。”
“合约食堂”逐步推广开来,邦洞镇的赖洞村、三团村、米溪村也先后建起了自己的“合约食堂”。
“2011年,我小儿子结婚,自家办酒花了3万元。今年过年,大儿子结婚在‘合约食堂’办,才花了1万多元。现在我逢人就想夸我们这个‘合约食堂’。”在米溪村,村民龙菊梅又把他们村的“合约食堂”夸了一遍:“平时这里闲着,我们还可以在这里练节目、排话剧、跳舞、唱侗歌。”
数据显示,从发源、试点,到2015年在渡马镇全面推广,再到2016年在全县推广铺开,“合约食堂”在天柱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该县已有90个“合约食堂”投入使用,累计承办酒席800余场,平均每堂酒席节约资金1万元以上,累计为村民节约资金800多万元。
不仅如此,通过几年的探索、改革、提炼、升华,“合约食堂+”也应运而生。
在赖洞村,村门口的休闲广场设施齐全,一座文化长廊沿着村边的河岸延伸,文化长廊尽头连着“合约食堂”,一阵新农村气息扑面而来。
“‘合约食堂’,就是我们的一个突破口。”村党总支书谌贻平说。在赖洞村,探索出“合约食堂+农家乐”模式,除了平日承接村民办理酒席外,闲置的时候,还可以当作农家乐使用,带动村民参与发展产业。2017年,该食堂共收购了当地村民的3000只鸡鸭、2000斤稻田鱼。目前已有5户贫困户参股在“合约食堂”。
2017年1月以来,渡马镇积极探索“合约食堂+”模式,将平时闲置的“合约食堂”整合成旅游接待中心、道德讲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做到物尽其用。(余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