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际 » 欧美 » 正文

光伏多余电量上网困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0-31
核心提示:今年以来,光伏全行业发展持续低迷,企业的大面积停产直接导致了用电需求的大幅缩减。对于头顶着一个个金太阳的企业来说,30%的自

今年以来,光伏全行业发展持续低迷,企业的大面积停产直接导致了用电需求的大幅缩减。对于头顶着一个个“金太阳”的企业来说,30%的自发自用电量瞬间从“不解渴”到“难消化”,这时,为保证项目正常运行,越来越多的企业产生了“多余电量向电网输送”的现实需求。

“以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上网为辅”,本身就是国际上发展分布式发电的客观规律,也能充分发挥分布式发电靠近用电终端便于上网优势,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从目前现实来看,“多余电量上网”遭遇的困境甚至比上述“30%魔咒”更甚。一方面,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的间歇性及不稳定性给电网留下的“影响电网运行安全”的顾虑始终未彻底消除,电网对光伏发电抱有本能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即便考虑吸纳光伏发电,也须按照电网的设计进行技术处理后进行统购统销,多余电量想直接向电网销售似乎不太可能。

结合国际经验,业界纷纷倡议以建设智能微电网来实现光伏发电在一定规模的局域网内双向流动。据徐征介绍,微电网平时与大电网并联,通过自备的储能系统,可以在用电高峰时向大电网输电,用电低谷时从大电网购电。更为重要的是,微电网可以从大电网中实现快速切换、隔离,对大电网安全运行无影响,免除电网企业的顾虑。

微电网概念的兴起,让人们仿佛看到了有效化解光伏并网难,进而推动国内光伏市场迅速扩容的希望。中冶集团最近就瞅准这一领域的市场机遇着手提前布局,其正自筹数千万元资金准备在总部所在地办公区域建设一个微网示范项目,并意欲通过未来的商业化运作将其打造为未来的一个业绩增长极。尽管目前仍存在一些例如储能等技术因素制约,但市场普遍预计微网产业化后市场规模可望在5年内达到上千亿元规模。

与这一端兴奋躁动的情绪相比,微网另一端连接的电网企业则显得谨慎许多。国网能源研究院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就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微电网只有在那些大电网鞭长莫及的偏远地区具有存在价值,微电网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存在的必要性并不太大,产业化更是提不上日程。

在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对于微网未来发展,众多人士均提出一个问题:微网到底应该由谁来建?在徐征看来,几家写字楼之间就可组成一个微网系统,其工程量和技术难度相对于大电网建设要小很多,甚至一个小区的电工队就可以完成。

但上述国网能源研究院人士则指出,按照当前《电力法》要求,电网企业拥有建设和运营供电网络的唯一许可权,其他任何主体建设微网可能都面临合法性问题。此外,包括微电网接入、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设备制造等环节,都缺乏相应的国家层面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

徐征表示,有关大规模建设微电网系统以化解当前国内光伏产业困局的积极作用,已经在业界形成广泛共识,而且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障碍,现在需要打通的关节是政策和电网瓶颈。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对于解决分布式发电并网问题,国网推行的方案是所有光伏发电量在并网端原地升压至10千伏以上入网计价,再降回380伏按销售价格结算。一位业内专家对此指出,对于习惯了吃上网和销售电价价差的电网来说,这种考虑符合其运营特性。企业每自发自用一度电,带来的是电网售电收入的直接减少。但这“一升一降”过程中无端增加了大量输变电投资,浪费财力物力。“这就如同一个人去邻居家串门儿,却必须先开车上大街,缴纳过路费后再绕回来,显然是不合理的。”他说。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