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广西 » 正文

全球报道:南宁生态治水成为全国范本 城市海绵化改造打造人水和谐新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04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南宁生态治水成为全国范本 城市海绵化改造打造人水和谐新景改造后的那考河风光旖旎(记者潘浩/摄)石门森林公园改造前(

原标题:南宁生态治水成为全国范本 城市海绵化改造打造人水和谐新景

改造后的那考河风光旖旎(记者潘浩/摄)

石门森林公园改造前(南宁市海绵水城办供图)

石门森林公园改造后(南宁市海绵水城办供图)

海绵城市是什么?3年前,很多南宁市民都会这样问;3年后,海绵城市理念在南宁已经家喻户晓。它不仅改善了南宁市的生态环境,让山更青、水更绿,也让南宁市更宜居,市民更幸福。

2015年4月,南宁市以总分第一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由此拉开了南宁探索城市从“工程治水”向“系统治水”新一轮蝶变的序幕。根据规划要求,南宁市在3年内建设海绵城市试点区面积54.6平方公里,总投资达87.71亿元,设计水生态修复、公园绿地、道路广场、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和排水管网等项目300余项。站在这个新起点上,南宁市坚持“治水、建城、为民”的城市工作主线,标本兼治,建管并重,精心改造提升了一大批建筑小区、公共建筑、高品质的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其中那考河湿地公园、南湖公园、石门森林公园、青秀山风景区以及五象湖公园等公园绿地,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黑臭水体治理

海绵化改造 让昔日臭水沟变身湿地公园

作为南宁内河竹排江上游两大支流之一的那考河,经过近两年的生态综合整治,旧貌换新颜,呈现出水清岸绿的湿地公园景观。“那考河过去是条臭水沟,现在水很清景很美,我们还经常看到一些鸟飞到这里,公园里花的品种也很多,所以我和一些退休的老同志经常到这里休闲拍照。”退休职工杨本芳阿姨是亲眼目睹那考河变化的市民之一。

在内河的黑臭水体治理中,南宁市融入“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建设理念。

据负责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的北京排水集团南宁公司总经理高怀波介绍,那考河的综合整治是通过上游截污、划定禁养区、面源污染控制、河岸排水口污染控制、新建污水处理厂、河道清淤、生态岸线建设等系统性措施,解决了原来单项工程、分段治理模式不能实现的面源污染控制、河道水量保持、河水循环补给等问题。截至目前,水厂出水100%达标,经过4次断面考核,各项数据均优于考核指标。那考河项目成为全国首个投入运营的全流域综合治理PPP项目,并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从2016年底试运营以来,至今接待考察团447批次,游客量达123万人。

如今,那考河治理的经验和模式已经在广西区内、全国各地开花,南宁的其他内河也逐渐告别“黑”“灰”色调,正在展示着全新面孔:水清河畅,岸绿景美,鱼翔浅底;行走在风光旖旎的邕江边,一步一景美不胜收……

穿城而过的竹排江是“老南宁”难舍的牵挂:数十年前,水清岸绿,随着城市拓展,污水直排,竹排江成了南宁的“龙须沟”。为此,南宁市邀请住建部领导及国内顶尖专家为竹排江治理“会诊把脉”,委托专业机构编制完成了《竹排江水质改善技术路线》,并根据技术路线开展竹排江流域的直排口和溢流口治理、截污管清淤及修复、管网错接混接改造等工作。

随后,南宁市重点对竹排江流域的茅桥湖、七一总渠、凤岭冲沟以及民歌湖P2直排口等实施整治。截至目前,竹排江(茅桥湖至邕江段)流域已完成30个直排口截污治理、449处管网错接混接改造以及11公里截污管道清淤,水质得到大幅改善。

如今,随着黑臭水体整治的推进,竹排江像“灰姑娘”换上了新装:民歌湖段水质溶解氧提升,水质实现“脱黑脱臭”、透明度增加……待正在实施的直排口、溢流口、倒灌口治理和两岸截流管清淤及修复工作完成,埌东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容投入使用后,将大幅减轻对竹排江的水体污染,河道水质将得到彻底改善。

从黑臭水体变成了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竹排江的蜕变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青秀山兰园兰湖建成后,游人如织(记者潘浩/摄)

改造中的南湖生态岛(记者潘浩/摄)

内涝整治

信息化系统提高南宁防内涝效率

6月2日18时许,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雨突降邕城,尽管雨势大且急,但中马路的地面毫无积水,原因在于路面以及人行道铺设了专用透水沥青及透水砖,下面连接着网状透水管,可以让雨水及时下渗。

中马路是南宁市打造海绵城市工程示范点之一。南宁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但其“优于水也忧于水”:水造就了南宁城市的美丽,也常因遇强降水让城市陷入积水之困。

内涝整治,南宁市遵循发现一个消除一个的原则,尽最大可能地保障市民的出行方便和安全。通过完善雨水管道建设,增加低洼处雨水口;加强人工巡查,清通管道等日常维护来治理内涝。此外,南宁市还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缓解内涝,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通过把源头的场地雨水慢排、转输过程的道路管道整治及末端的河道治理串联起来,系统治理内涝。

过去,一顶草帽、一根撬棍、一双雨鞋,是防内涝中市政工人的蹲点处理方式。由于主要依据经验人工预判,预警信息和现场信息采集获取滞后。现如今,南宁利用信息化系统加强内涝的预警监控,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2017年4月,南宁市区防涝预警监控信息系统启用。该系统整合气象、水利、公安、规划等多部门数据,构建“防涝一张图”,通过进行视频实时监控、信息实时传输,有效提高了城市防内涝能力及管理水平。据了解,该系统不仅可以对现时和未来的雨情进行分析和预览,对邕江及其他内河的水位进行监控,还可以对路面的积水进行监测。同时,该系统集合了“天网”视频和交警视频等视频监控系统,能在最短时间内发现积水区域,便于及时处置。

据悉, 南宁市区防涝预警监控信息系统作为全国首个建成验收的防涝信息系统,实现了南宁市城市防涝信息化建设里程碑式的跨越,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根据一年多的运行情况显示,防涝预警监控信息系统的启用极大地提高了南宁防内涝效率,在城市防内涝上做到立体化、高效率的监控和预警。”市防内涝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试点申报阶段梳理的4个片区内涝点均已整治完毕,新增雨水管道122647米,新增低洼处雨水口3470个。近期按照20年一遇雨洪重现期,重新排查的内涝点数量为26个(含申报阶段4个),已全部消除内涝。

会呼吸的“海绵体”

综合利用水资源提升公园景观品质

花团锦簇,河水清澈,水雾缭绕……南湖公园、青秀山兰园以及石门森林公园在海绵化改造一期工程完工后展现出了更靓丽的姿容,这些新打造的会呼吸的海绵体成为南宁市打造海绵城市的典范。

记者了解到,青秀山兰园在开发建设前无序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居民生活污水、养殖废水无序排放,水环境污染严重。为了恢复青秀山的水生态,涵养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南宁市按照恢复“山、水、林、田、湖、草”的自然水生态理念,综合考虑水资源利用与水质控制、景观建设与生态恢复,重建青秀山海绵体:雨水降落后,在采用净水梯田、水渠断接、微地形改造、岸边植物筛等多重设施充分营造效果的同时净化渗透雨水;通过五级净化调蓄水池,在形成跌瀑景观的同时增加水的含氧量;在水池底部种植苦草等沉水植物进一步提升水质,最终雨水还可用于兰园的绿化灌溉。一年来,来兰园栖息的鸟多了,蛙、蛇等动物也多了,生物多样性恢复得很快。

另一个经过海绵化改造的公园——石门森林公园也颇受市民的青睐。石门森林公园经过改造后,完成明湖清淤、北门区生态停车场、雨水花园、雨水湿地、叠水瀑布等内容的建设,并消纳净化周边小区多余的雨水,成为自身及周围居住区域的一个海绵体。

海绵城市建设除了让公园展新姿,其种种改造措施也让周围小区居民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居住在石门森林公园附近小区的王先生表示:“公园把废弃的游泳池改造成了叠水瀑布和充满野趣的雨水花园,溪流的水很清澈,孩子还可以进行亲水游戏,在市中心就能听到水声和鸟鸣虫唱,感觉住在这附近挺幸福的。”南湖公园环湖路如今也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经过海绵化改造的环湖路路面可达到小雨不湿鞋、中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效果,符合健康步道行走要求。经常来这锻炼的市民胡大姐告诉记者:“以前大雨过后,环湖路有的积水没过脚踝;改造之后,刚下过雨,也可以马上锻炼,我有时候还撑着伞跑步。有了环湖路,我的很多朋友都开始喜欢上跑步这项运动了。”

目前,试点区新增水面4.3ha,水面率提高到了8.8%;生态岸线增加了17.73 千米,岸线率提高了15%,形成了蓝绿交织的雨洪蓄滞系统。24个片区中涉及居住小区、公共建筑海绵改造的工程有222项,其中小区雨落管断接有23项;通过雨水收集净化并用于道路浇洒、园林绿地灌溉、市政杂用、工农业生产、冷却、景观、河道补水等绿化灌溉用水、景观水体补水,市政杂用水开始大量使用雨水等非常规水源,雨水资源利用率达3%。

南湖公园环湖路改造提升前(南宁市海绵水城办供图)

改造提升后的南湖步道(记者潘浩/摄)

小区海绵化

提升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小区海绵化改造后,绿化植物更加丰富,景观更加美了。生活在这里,就像在花园一样。”“道路积水没有了,下雨天,路面上也是清清爽爽的。”这是记者在部分我市完成海绵化改造试点小区采访时听到的居民的心声。

既有小区海绵化改造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也是最贴近民生的工程建设内容。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厢竹大道的厢悦园小区,虽然天空正飘着雨,但小区路面只是微湿,看不见有任何积水。“以前可不是这样,那时一下雨小区里就到处积水,我经常要跳着走出去,很不方便。”居民刘阿姨告诉记者。很多居民和刘阿姨一样,感受着身边的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海绵化改造后每个细节的城市人文关怀。

厢悦园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管道建设的标准低,路面是水泥地,一下暴雨容易出现积水。作为南宁市第一批海绵化改造小区,厢悦园小区经过改造后小区居民很开心,原本无序停车的水泥地被改造成规范的透水砖生态停车位,道路不积水了,绿化也变好了。让城市回归自然,使水源得以涵养,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柳园路东一里新兴苑小区于近期完成了海绵化改造。

过去,新兴苑小区的部分绿地黄土裸露、杂草丛生,下雨时人行道也容易积水,成为“小池塘”。新兴苑海绵化改造提升是2017年青秀区既有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之一。人行道透水铺砖是新兴苑主要改造内容之一,设计运用海绵理念,在人行道透水铺装下均埋设了渗排管,使雨水能够有效地通过渗排管渗入地下并排入雨水井中,保持道路的干燥,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道路积水长青苔的问题。同时,每块铺砖道路边的绿地,由平面式改造成富有曲线美的微地形。海绵化改造后的小区,路面平整了,环境更美了。

从雨水降落到地面的那一瞬间,南宁就已开始对这些宝贵的自然馈赠进行科学的规划、控制和利用。通过雨水滋养这座城市,实现对自然馈赠的循环合理利用。小区许多居民对海绵化改造的成效赞不绝口。“海绵化改造解决小区内涝,换掉了破旧狭窄的雨污管道,的确是很好的惠民工程。”该小区业主陈先生说。

海绵城市建设归根结底是一件民生实事,除了“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最核心的关键词在于“满足、人民、需求”,最暖心的则是给普通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3年建设,试点区内改造既有小区共计108个,合443.4850万平方米,增加及改善了42039.11平方米休憩娱乐空间。

据介绍,这些小区通过改造消除道路积水、增加绿地空间、提升绿化品质、建设生态停车区、改造提升小区道路及步(绿)道等措施,改善既有小区居住环境和形象,提高居住舒适性,同时提供了宜人活动空间、公共休憩空间,提高城市品位和市容市貌, 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科学规划引领下,海绵化改造后的南宁,城市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不断呈现、人民幸福指数日益提高,一座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魅力水城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变得越来越“表里如一”。 伴着历史的沉香与印痕,海绵化改造后的南宁“破茧成蝶”,奏出“人水和谐”的动人乐章,让人心生向往。(记者尹海明 通讯员陈燕)

                                                                                                                                                                                                    (责编:庞冠华、陈露露)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