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天津 » 正文

全球报道:全国非遗曲艺周6月7日开幕 曲艺火种有序传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06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曲艺火种有序传承作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场活动,全国非遗曲艺周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历史上首次实现127个
原标题:曲艺火种有序传承

作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场活动,全国非遗曲艺周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历史上首次实现127个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的集中会演。而将此活动定址天津,也是对天津曲艺类非遗项目存续传承工作的肯定。近日,著名曲艺理论家、曲艺作家高玉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梳理了天津的曲艺发展历史,揭示了这座中国北方曲艺重镇的成因。

高玉琮说,天津的曲艺蜚声全国,是我国北方的曲艺重镇、集聚地,并与北京曲艺构成了北方曲艺文化圈,在北方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与北京曲艺相比较,天津历史较短,但地理位置优越,外来人口众多,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所以,天津本土的曲种不多,可是,在天津曲艺史上外来曲种众多,且在天津得到迅速发展。”自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至今,天津的天津时调、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京东大鼓、相声都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在这六个曲种中,只有天津时调是名副其实的本土曲种,而其他五个曲种主要诞生在外省市。为什么外省市曲种能够成为天津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因为这些曲种在天津得以迅猛发展,并大多在天津产生了流派。这一切也正说明了天津曲艺也包括非遗项目的主要特点──传承,并在传承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高玉琮以相声为例,解读了传统曲艺在天津的发展轨迹:“在相声界有公认的‘常氏’相声、‘马氏’相声、‘侯氏’相声,而‘常氏’相声和‘马氏’相声在天津形成,‘侯氏’相声也是在天津起步。北京相声艺人把相声带到了天津,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天津籍本土艺人,相声在天津得到有序地传承。上世纪九十年代,相声一度出现衰落。又是天津几位老演员成立了相声艺术团,恢复了传统的小剧场演出,带动了全国的‘茶馆相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相声再次繁荣。”与相声类似,梅花大鼓原称梅花调,而于1917年来天津演出的金万昌演唱的是经过改革的梅花调,并在这一曲种正式定名为梅花大鼓;京韵大鼓源于河北的木板大鼓,在天津经改革后形成京韵大鼓,并在天津产生了张小轩、刘宝全、白云鹏、骆玉笙所创造的四个流派,该曲种在曲艺演出中成为“攒底”节目;西河大鼓源头也是在河北,清同治九年,几个支系的代表人物来天津演出,这个曲种也是在天津定名,大多流派也是在天津形成。

天津何以能够成为曲艺沃土?高玉琮认为,天津6个非遗曲种的传承自始至终不曾间断,且每一代都有优秀传人。“这种传承能够有序、健康、脚踏实地,因为天津有着浓郁的曲艺氛围,有着无数的曲艺观众。”在他看来,“传承”不仅在艺术的继承者之间传递,也在观众中代有传人,“‘观众是衣食父母’这句话对于演员来说,永不过时。任何一个曲种一旦没有观众欣赏,这个曲种就会消失。所以观众是一个曲种传承、发展的重要支撑。观众是由演员培养的,反过来,演员培养观众也至关重要。天津观众爱曲艺,懂曲艺,也因此保证了天津曲艺的曲种多样化,发展多元化,农村曲种城市化。外来曲种成为天津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是最大的特点,良好的氛围则是传承的根本保证。(记者 张帆)”

(责编:唐心怡、王浩)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