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南宁各大文化场馆趣味多
少数民族舞者与小观众互动(记者 赖有光/摄)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昨日,南宁市各大文化场馆均推出了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市民在欣赏精彩演出、体验传统技艺的同时,了解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性,感受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非遗展演带来别样风情
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黑走马》还原了骏马在草原上奔驰时的矫健姿态,也拉开了“美丽伊犁”——新疆伊犁风物民俗文化展非遗展演序幕。
来自伊犁文物局的展演人员把新疆的婀娜风情带到南宁,让到场观众沉浸在西北少数民族别样的非遗魅力之中。维吾尔族舞蹈《欢快地跳吧》再现了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的喜庆画面;被锡伯族人称为“生命舞蹈”的贝伦舞《招妻舞》展现了情意绵绵的恋爱情景;曲调悠扬的哈萨克族名曲《故乡》,歌唱着生动鲜活的草原风光。
精彩的展演仍在继续,而位于三楼的“霓裳羽衣”展厅则是一番沉静专注的景象。喜欢画画的孩子们正专心致志地用画笔描绘着展厅里古老的织机和美丽的少数民族服饰;喜欢DIY的观众则迷上了少数民族染色技艺手工体验,满心期待着亲手制作的扎染作品。
古老技艺感受古人智慧
卷帙浩繁的古籍记载着历史久远的文化精髓,因此它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在区图书馆,体验古籍修复的读者李先生手握工具,小心翼翼地将一块不足指甲盖大的补纸贴在破损的虫洞上。
“一个洞一个洞地补,光是这一页就要花上半天时间吧。”由于无法掌握力道和稳定度,李先生反复贴了几次才算勉强合格。虽然只是短暂的体验,但李先生对修复师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了解到古籍修复技术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和运用,如今更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古籍修复体验,区图书馆还设置了传拓技艺和雕版印刷体验活动,让读者亲自用纸和墨及传拓工具将铸刻在石板上的文字印下来,以及通过印刷一页书叶,感受历史的温度,感受古人的智慧。
非遗文化走近市民身边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自治区博物馆因改扩建工程的实施暂时关闭,不过博物馆将活动搬到馆外,推出了“跟着博物馆游广西——非遗小达人”活动。
一整天的行程里,孩子们跟随区博物馆的老师先后来到广西民族博物馆、新会书院和广西传统工艺展示馆,参加非遗展览,品尝非遗美食,体验非遗技艺,一同揭开非遗文化的神秘面纱。
微视频《馆长说宝》之“桂绣”也于当天通过区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与网友们见面。馆长吴伟峰与大家分享了广西12个世居民族各具特色的织绣传统,聊一聊如何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抢救和挖掘广西珍贵的民族织绣传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此外,区博物馆还在广西传统工艺展示馆里举办了“文化遗产周周学”活动,推出以“绣里八桂”为主题的亲子手工活动,并利用流动展览、互动活动、文物知识科普的方式,把非遗文化带到社区居民身边。(记者 陈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