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台子河的变化太大了,过去到了夏天,河水臭、蚊子多,家家户户连窗户都不愿意开。现在不但黑臭异味没了,还增加了好多河道景观,成了我们这一景了。”这是南开区日华里小区居民张彤的切实感受。
水环境好不好,临河而居者说了算。
2017年,全市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35%,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40%,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河道、湖泊,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水清、岸绿、景美,“河长制”功不可没。
“四长”统管,实现水域全覆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水环境,事关百姓福祉,亦关天津发展。维护河湖健康生命靠什么?河长制是创新举措。2017年,各区各部门把河长制摆在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全力推进所有河湖水域全面“挂长”。
在市河长制办公室,翻开一本厚厚的全市各级河长名单,记者看到市委书记担任市河长制领导小组组长,市长任市级总河长,各区区委书记任区级总河长,各区区长任区级河长,从市到区、从区到镇、从镇到村,市、区、乡镇街、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全面建立,河长职责层层压实。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水环境工作,多次深入河湖湿地调研,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强调全市所有水体要全面“挂长”,务求河长制全覆盖、真落实,抓到底、抓到位,统筹解决天津水的问题,把水蓄起来、使水净起来、让水活起来。
目前,我市所有河流水系挂河长,湖泊、水库挂湖长,湿地挂湿地长,坑塘挂坑塘长,实行“四长”统管,实现全市水域无论大小全部覆盖,特别是七里海、大黄堡、北大港、团泊四个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或将任命市级“湿地长”。
每条河流都有河长了。
“作为河北区的总河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既要设法提升河湖水质,还要结合城市管理,统筹做好沿河违章建筑清理、沿岸环境整治和污染源治理等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推动河长制任务落实到位,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河北区委书记、区总河长刘志强说。
挂长,必须有为。各级河长出方案、定目标、建制度,压茬推进。实施方案、组织机构、制度机制、考核监督全部到位,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河湖管护体系。目前,全市域内所有河道、湖泊、水库、坑塘等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落实市、区、乡镇街道(园区)、村四级河长6286名,实现全覆盖管理。市、区、乡镇街、村四级河长累计巡河近40多万人次,解决了一大批长期制约河道水环境的突出问题。去年底,我市河长制工作通过了水利部中期评估,因工作成效显著,成为12个获得国家河长制奖励资金的省市之一。
三大行动,提升水环境质量
每一条河道的改变都需要系统全面的治理和保护。
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缺一不可。于是,持续开展河湖水环境“大排查大治理大提升”行动摆上日程。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一河一策”实施治理。
在宝坻区,记者遇到了宝平街馨逸社区居委会主任房翠翠,作为一名村级河长,她几乎每天都要到窝头河边转一转,“实行河长制以后,每天我都要抽时间走一遍河道,有树叶、垃圾要及时处理,如果发现污染问题,要赶快联系上级河长来解决。”
据市水务局介绍,去年下半年“三大行动”启动以来,市有关部门和各区对全市所有河道、水库、景观湖和农村坑塘沟渠进行全覆盖、不间断排查,累计排查河道6179条(段)、湖库186个、坑塘15474个,排查发现问题5062处,立整立改3081个,其余问题全部纳入台账管理,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关死后门定期销号。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要从根本上治理好河湖环境,必须持续实施系统性、大力度治理。市水务局制定了《天津市水资源统筹利用与保护规划》,今后5年计划投入159亿元,实施调水、蓄水、排水、节水、清水、活水六大工程,综合提升水环境质量。
护仓河畔,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人工喷泉溅起朵朵水花,布置在河底的水体净化装置正汩汩冒着气泡。“护仓河过去是条黑臭河,前后治了好几次,每次水质都好不了几个月,直到最近增加了好多治理手段,整个河道来了个大变样。”河东区光华小区居民孙瑞专欣喜地说。
像护仓河这样的黑臭水体,我市建成区共有25条,按照“一河一策”的治理方案,累计投入资金3.85亿元,高标准实施控源截污、底泥治理、生态修复、垃圾清运工程,去年底完成了整治任务,河道感官水质显著改善,黑臭现象基本消除,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氨氮四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
生态水量不足、河道自净能力差、水污染来源复杂,需标本兼治。控源截污,铁腕手段封堵沿河排污口门,推进污水管网空白区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从源头斩断污染源;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按新地方标准改造完成105座,出水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准Ⅳ类水平,在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考核中排名第一;强化补水循环,去年汛期累计存蓄上游来水和本地产水8.46亿立方米,年末全市地表水存蓄量达13亿立方米。今年,综合利用外调水、雨洪水、再生水等多种水资源,先后向中心城区、南部缺水地区、重点河道和四大湿地补水3.9亿立方米,有效改善了河湖湿地水环境面貌;坚持生态修复,在中心城区河道安装曝气增氧设备256台套,布设生态浮床5470个,在于桥水库建成入库河口湿地,各区依托境内河道,先后打造了潮白河湿地公园、永定新河北郊生态公园等一批大水大绿生态廊道,努力实现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水务、环保水质监测数据共享,全市所有水环境国考和市考断面实现了日监测、周分析、月研究,把脉河湖探病因,科学制定治理措施。今年5月,20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55%,同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25%,同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治理成效越来越明显了。
河长,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今年春季,河冰融化后,居住在河西区紫桂苑的居民发现去年卫津河上多姿多彩的曝气景观喷泉和水生植物又回来了。据介绍,今年,水务部门在中心城区河道继续实施曝气增氧、生态浮床、补水换水、生物制剂、人工打捞五措并举,把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融为一体,实现一条景观河就是一道风景线的目标。
“过去北运河这段很少见到有人管,现在可不一样了,每天都有管理员在河边转。”北运河的变化,红桥区流霞东里老住户李金城看在眼里。
市河长办主任、市水务局党委书记孙宝华告诉记者,“全市河道正在逐步推行巡视巡查轨迹化管理和双向考核,河道管理部门每天派人实地巡河,发现问题用手机拍照上传系统,后台即时指派保洁人员在规定时间内清理,清理结果也要拍照上传,确保发现问题快速处置。”
河道有人治,还要有人管。河长制实施以来,我市不断充实管理力量,市编办批准成立了35人的市河长制中心,各区组建了河长制办公室,建成河长制信息化平台,织密水环境管护的精细网格。
在市河长制办公室,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梳理暗查暗访和群众举报信息。市河长办每月以现场暗访和电话问询的形式,对全市各级河长履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人员还会直接深入乡镇、村庄现场察看河湖管护、河长履职情况,录音录像,发现问题点名道姓通报给属地政府和区级总河长。
全市聘用了407名水环境社会监督员,设立河长公示牌14753块,向全社会公开河长信息和举报电话,全天受理群众热线举报,发动广大市民参与水环境管理。
河道、湖泊、湿地、坑塘,清澈了,健康了。
河长们,任重道远。(记者 何会文 李玉峰 通讯员 何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