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贵州 » 正文

全球报道:扶贫最需“针”本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14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扶贫最需“针”本事如果把扶贫干部比作“绣娘”,那么每名扶贫干部都要有针功夫,表现出真本事。6月10日,《人民日报》脱贫

原标题:扶贫最需“针”本事

如果把扶贫干部比作“绣娘”,那么每名扶贫干部都要有针功夫,表现出真本事。

6月10日,《人民日报》脱贫攻坚新气象专栏刊发文章《贵州习水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 扶贫干部有“绣娘”功夫》。2015年以来,习水县6000多名干部在全县3128平方公里的山乡大地上扎实做好帮扶工作。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一件不跳针、不脱线,努力提高贫困户的脱贫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水县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3.3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到2%以下。这样的脱贫业绩确实不同凡响,而光鲜的数字背后则一定浸润着扶贫干部的血汗。

扶贫是个力气活,更是一个技术活。习近平总书记就脱贫曾谈到一个词:绣花功夫。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绣花”二字,意蕴深长。一看到绣花,我们很容易想到唐朝诗人罗隐的名诗《绣》,其中有这么几句:“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玉指翻飞,金针错落,带给观者是美妙的享受。最重要的是,在一针一线的飞舞中,花鸟活灵活现,不能不让人叹服闪耀其中的高超技艺。

绣花需要针功夫,扶贫何尝不也如此?扶贫,需用力,更需用心。浮皮潦草,是绣不好花,也脱不了贫的。现实中,一些地方扶贫,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只是走过场,却毫无益处。有些扶贫干部善做表面文章,口号没少喊,却不够用心,拈轻怕重,做不到真扶贫、扶真贫。

像绣花一样扶贫,除了一丝不苟,还需讲究效果。如果三五年绣不出一朵花,性价比未免太低。换言之,扶贫慢不得拖不得,一旦迟迟不出效果,就不能如期完成脱贫目标。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纵观习水县的脱贫路径,就体现出了绣花功夫。一是定下“十面合围治理十穷”的精准扶贫战略,脱穷志、搬穷窝、改穷路、调穷业、治穷坡、医穷病、断穷根,等等,无一不有针对性,无一不需对症下药。接下来,针对每种贫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同时,层层立下军令状,全方位明确脱贫攻坚的县级责任、部门责任、乡村责任,这就让脱贫更见效。

有个细节是,红工村一些贫困户对种花菜充满怀疑。经过帮扶干部和村干部做工作,一些贫困户终于松口,经检验,这一选择是对的。习水县扶贫特点就是,以村为战场、组为单元、户为堡垒,“不跳一针、不漏一线”,这一做法将绣花功夫演绎得淋漓尽致。绣花,跳一针、漏一线,一般人看不出,但绣娘心知肚明,拿出“不跳一针、不漏一线”的功夫,才能绣好花、脱掉贫。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中央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和扶贫标准,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既不急躁蛮干,也不消极拖延,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如果把扶贫干部比作“绣娘”,那么每名扶贫干部都要有针功夫,表现出真本事。扶贫最需“针”本事,习水县扶贫成就称得上贵州整个扶贫的缩影。只要人人拿出真本事,不跳针、不脱线,不仅可提高贫困户的脱贫质量,更能确保我国各地如期完成扶贫任务。(王石川 作者为央视评论员)

(责编:邓庆雨、陈康清)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扶贫最需 本事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