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安徽 » 正文

全球报道:合肥滨湖科学城将有建设“线路图” 总体规划启动招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1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合肥滨湖科学城 将有建设“线路图”据江淮晨报报道,6月20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从合肥市规划部门获悉,《合肥滨湖科
原标题:合肥滨湖科学城 将有建设“线路图”

据江淮晨报报道,6月20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从合肥市规划部门获悉,《合肥滨湖科学城(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已正式启动招标工作。按计划,今年12月将提交总体规划的最终成果,并按法定程序报批。

范围

规划面积相当于直径25公里的圆

去年9月,我省印发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提出规划建设滨湖科学城。此次,《滨湖科学城(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基准年2018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分为滨湖科学城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个层次。

其中:滨湖科学城范围包括包河区、蜀山区、庐阳区和肥东县、肥西县等部分区域,覆盖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出口加工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蜀山经济开发区、包河经济开发区、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等4个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491平方公里,相当于在地上画了一个直径25公里的圆。

另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范围包括蜀山区、庐阳区及包河区部分区域,用地面积约102平方公里,分为国家实验室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区、规划发展区。本次重点规划范围为国家实验室区、规划发展区及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90平方公里。

亮点

构建空间组团舒展的总体结构

优化总体空间布局是《规划》编制的重点任务。《规划》要统筹滨湖科学城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统筹分析与引江济淮廊道等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关系;优化整合科学城各大空间发展板块,统筹新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科学划定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构建功能协调互动、空间组团舒展的总体结构。

此外,还将结合开发强度分区和基础设施支撑条件等,明确片区内人口容量和人口分配。注重与正在编制当中的合肥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注重生态网络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衔接,协调新区与主城区空间布局关系。

鼓励引导核心地区空间意象设计

此次《规划》将进一步研究滨湖科学城的中心体系及各级中心定位、规模、位置及设施配置等问题,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住居、商业、娱乐、休闲等设施,提升宜居宜业水平,确定各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用地范围。

整合自然、历史与现代的景观资源,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新区总体空间设计概念与特色塑造要求,加强江淮运河工程沿线城市景观的深度研究,并充分考虑用地开发模式和公共活动体系的建立,建立完整的开放空间系统,鼓励进行核心地区、重点地块、敏感地区空间意象设计引导。

制定滨湖科学城近期建设“线路图”

结合高新、经开、滨湖等产业基础,《规划》要进一步研究滨湖科学城未来的产业发展战略,打造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新区。结合产业与功能布局,明确产业的环保要求及规划应对策略。重点明确江淮运河沿线各类管控分区的具体界线及划定原则,细化岸线管控要求,提出相对应的生态管控策略与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规划》将提出滨湖科学城开发模式和分期实施建议,提出滨湖科学城开发建设的时序,明确近期建设的范围与重点,制定近期行动计划,制定相关规划保障措施。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探索建立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协调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交通框架下,《规划》要与城市高快速路网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等密切衔接,深化与新桥机场、合肥南站、合肥西站、江淮运河、合肥港等重大交通枢纽的衔接;重点研究江淮运河沿线跨河交通组织及交通路网衔接,细化码头、港口和物流园区布局,做好各类航运码头与陆地交通的有机衔接。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是一种将公交系统与土地利用有机结合的城市发展理念。此次《规划》将合理组织新区对外交通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轨道系统及城市慢行系统,构建新型交通体系,并按照TOD理念落实公共交通与用地的互动协调;并明确重要道路红线、断面和交叉口控制形式,合理确定主要交通枢纽设施的构成、规模和位置。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有建设方案

而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层次,《规划》要对科学中心片区近年已经编制的各类规划进行系统梳理,明确科学中心核心区总体发展思路、规划定位、发展目标和建设内容,合理提出规划发展策略。同时,合理确定城市设计编制片区。

围绕山水格局,突出人地和谐,对重点规划地区空间结构和城市形态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建筑空间布局、公共空间设计、天际轮廓线、交通组织形式、建筑密度及高度、建筑风格及色彩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设计和安排。

此外,《规划》还将编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落实用地布局,明确生态绿地系统及道路交通组织,安排重大科研要素落地和产业空间布局,对整体空间形态及重点地区城市设计进行控制和引导,对近期建设重点项目进行安排。

时序

编制分“五步走”12月提交最终成果

◎6月完成规划招投标工作及规划编制前期工作;

◎7月完成现状调研阶段,组织座谈会,进行相关实地踏勘和资料收集工作,进行前期研究准备,制定规划研究工作框架及技术路线;

◎8-10月完成初步成果编制阶段,完成规划研究草案编制,征求各区县、开发区以及各部门意见,对规划研究草案进行深化调整;

◎11月组织专家对规划研究方案进行论证,并按专家评审意见修改调整;

◎12月提交最终成果,按法定程序报批。

意义 有利于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合肥市规划部门认为,合肥滨湖科学城(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是合肥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肥市发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功能的主要平台,还是合肥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示范窗口。编制总体规划,加快滨湖科学城建设,意义重大。

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探索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有利于促进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共同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强化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另外一方面,还有利于培育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新支点,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为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推进巢湖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绿色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记者 方佳伟)

(责编:鲁先红、关飞)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