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河北 » 石家庄 » 正文

全球报道。;“教师忌语”中仍泛滥着陈腐的暴力育人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2  来源:燕赵都市报
核心提示:“以后老师再也不会喜欢你了”“你太让老师失望了”“同学们谁也不要理他”“以后再犯这样的错误,就找你家长”……在一年级新生

“以后老师再也不会喜欢你了”“你太让老师失望了”“同学们谁也不要理他”“以后再犯这样的错误,就找你家长”……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前,北京市密云区第七小学向家长、学生征集了“教师忌语”,了解学生心中最“扎心”的话,警示教师避免“雷区”。(6月21日《北京晨报》)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互动的工具,具有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等功能。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教师说话的内容、语气、语调,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忌语”说到底,就是清晰了一个边界,即教师在和孩子们沟通交流的时候,有哪些话是不能说的。

在日常生活中,底线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禁忌的基础秩序,是一种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最低道德保障”。虽然底线有着相对稳定的容量,但在时下的社会生活中,这样的底线经常被突破,甚至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教师忌语”轻易出口,不仅会给孩子们的学习、社交带来负面效应,也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与伤害。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未来的希望”。面对不听话、表现不好、角色扮演背离期望的孩子们,一些教师习惯用生硬、冰冷的语言来进行“暴力育人”。“以后老师再也不会喜欢你了”,“你太让老师失望了”,尽管这样的“教师忌语”具有一定的激励与鞭策作用,却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精神压力与心理阴影。

“暴力育人”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注重目标正义而忽视程序正义。“同学们谁也不要理他”,将一些不听话、不懂事的孩子污名化,将他们从“完整的、正常的人”降级到“沾上污点的人,被贬低的人”,对他们贴标签、将他们和别的同学区隔开来,这等于形成了实际上的偏见与社会歧视。

在师生权利失衡的格局下,一些教师习惯居高临下、色厉内荏地对学生进行震慑与威胁。“以后再犯这样的错误,就找你家长”,尽管初衷良善,却用错了办法;明明是为了学生们好,却让孩子在情感上和心理上难以接受。

在传统社会,师生关系是一种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学生接受教师的规训与惩罚,且无论其方法如何,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然而,从身份社会向专业社会的转型,要求老师要遵循专业主义和职业伦理。当教师的角色扮演背离了社会规范与公众期许,同样会受到他人的批评质疑。伴随着权利意识的增强,学生们和家长们对“教师忌语”愈发关切,也呼唤老师们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观念,摒弃陈旧、落后的“暴力育人”。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