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贵州 » 正文

全球报道:赤水市构建生态文明“三生空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7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赤水市构建生态文明“三生空间”研究近年来,赤水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

原标题:赤水市构建生态文明“三生空间”

研究

近年来,赤水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抢抓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机遇,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构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了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2017年,赤水市森林覆盖率达82.85%,较2012年提高6.68个百分点;全市生态经济比重超过75%,生态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主要做法

做长生态优先红线,打造生态文明“生态空间”。一是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围绕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环境敏感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859.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6.42%。切实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行“河长制”,21名市级河长、34名乡镇级河长和68名村级河长定期巡河治河,及时整治河流污染问题。投入3亿元对赤水河流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关闭装机水电站1家,累计治理水土流失931平方公里。实施赤水河流域10年期全面禁渔,投入3000多万元对138户渔民转业、213艘渔船回购和网箱养鱼进行补偿,赤水河流域(赤水段)渔民全部实现转产转业。二是严守环境质量安全红线。制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根据功能分区、生态承载能力,取消了重点生态乡镇的工业发展、财税收入等考核任务,严格限制消耗资源性项目准入,先后关停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32家。完成水、气、声功能区的划定,明确市域空气质量必须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所有水环境质量类别达到功能区划定水质类别要求和国家考核目标要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噪声环境质量符合功能区划类别要求。三是严守自然资源利用红线。探索构建完善的资源总量控制和全面节约制度,强化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效率。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健全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将占全市国土面积57.77%的森林划为国家公益林,25度以上坡耕地一律退耕造竹,确保森林覆盖率只增不减;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赤水市域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0113.2公顷,并按照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的要求实行严格保护。

拓宽绿色发展领域,打造生态文明“生产空间”。着力建构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三区”聚集发展、集约发展,聚焦重点领域拓宽绿色发展之路。一是集聚“园区”推动产业生态化。坚持“美丽赤水·拒绝污染”原则,以赤水经开区建设为载体,以产业链延长为重点,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纸制品、家具、特色食品药品、竹集成材、新技术新材料“五大产业”,着力做好竹、药、醋、鸡、酒“五张名片”。二是集聚“城区”推动城镇绿色化。按照“产城景互动融合”理念,坚持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以景聚人,实施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双修”工程,构建“城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画卷。做好山水、田园、森林、景点、文化五篇文章,实现“百米见绿,处处有花”的多彩城区,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赤水。三是集聚“景区”推动旅游全域化。抢抓打造赤水河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带和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发展契机,全力打造川黔渝结合部国际休闲度假康养体验旅游目的地。以旅游综合体建设为抓手、“智慧旅游”为导向,依托良好的气候环境和生态优势,按5A级标准提升八大景区基础配套设施。突出湿地、彩林、花海等新型生态景观建设,促进传统景区与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的融合发展。

提高共建共享质量,打造生态文明“生活空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工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一是政府“建机制”。率先在全省开启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先后出台了《国家级生态市建设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等一批环境保护方面的文件或制度。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体系,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监管“责任清单”,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市委政府年度综合考核体系,形成“党政领导、部门分工、环保监管、企业治理、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组建公、检、法、司、环联席会议机制,持续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环保“六个一律利剑行动”等专项整治,强化查处惩戒。二是社会“共参与”。加快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大力推进区域环保联动保护,建立赤水河流域联合执法机制,推动赤水河流域地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合作,成功承办首届“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论坛”,促进赤水河流域3省4市15个县在生态脱贫、绿色发展等领域开展合作。动员全社会参与“增彩添色”工程和“月月造林”行动。建成丹霞展示中心等生态科普设施并免费向群众开放,确定每年6月5日为赤水市“生态建设践行日”,8月2日为“丹霞自然遗产保护日”,并设立了遗产保护专项基金。开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五进”活动。三是群众“享成果”。大力实施燃气利用、污水处理、废渣回收“三项工程”,推进工业废气热能利用,在全省率先实现城镇居民生活和城市公交系统使用天然气清洁能源全覆盖。建成日处理2万吨的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14座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70余套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实现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运行模式,建成16座垃圾压缩站,城镇垃圾收集转运设施覆盖率达100%。加强建筑垃圾、工业污泥和畜禽粪便等进行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每年消化建筑垃圾60多万吨,减少工业固体废物排放6万多吨,创造产值10.2亿元。

几点启示

加强领导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有效推进,关键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赤水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研究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重点工作、工作机制、督促落实等方面的问题,带头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形成了分工协作、共同发力、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格局。赤水的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督查问责,切实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本地区本部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生态优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赤水市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划定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三条红线”,构建起了生态保护的屏障,实现了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打下坚实的基础。赤水的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优先”放在突出位置,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拿出硬举措、明确硬指标,划定不能触碰的红线,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赤水市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集聚园区、城区、景区“三区”发展,推动发展方式的集约化、绿色化和低碳化,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赤水的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将“绿色发展”举措融入到生产发展的全过程,切实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着力将绿水青山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

共建共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赤水市谱写了政府制度保障、社会共同参与、群众共享成果的共建共享“三部曲”,通过实施燃气利用、污水处理、废渣回收“三大工程”,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了生活空间宜居。赤水的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要突出全社会共建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着力推进消费变革,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良好的生活环境惠及全体人民。(丰莉 李武)

(责编:邓庆雨、陈康清)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