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长江流经安徽416公里,素有“八百里皖江”之称。皖江5市国土面积占全省25.09%,户籍人口占全省20.98%,经济总量占全省30.27%,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战略思想,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目标,标志着八百里皖江掀开了崭新的发展篇章,奏响了新时代壮美的皖江之歌!
齐心共抓大保护 坚决不搞大开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党的十八大尤其是第一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在加强系统设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转型发展、改革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研究出台《安徽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安徽省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关于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重大政策举措,着力打造“三河一湖一园一区”生态文明样板工程,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建设工程,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也是千百万人民的热切期盼。
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的谆谆嘱托,坚持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三水共治”“五大专项攻坚”和农村环境整治“三大革命”,统筹推进红线管控、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监督问责等方面制度建设,织密扎牢长江生态防控网。
长江的污染,根子在岸上,源头在流域。我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开展专项攻坚,向长江流域环境污染问题宣战。
非法码头、非法采砂是长江干线的一大“顽疾”。我省严厉打击沿江非法码头、非法采砂,沿江234座非法码头全部拆除,并完成了生态复绿;始终保持打击非法采砂高压态势,非法采砂得到有效遏制。
“化工围江”如何打破困局?我省加快推进化工污染专项整治,对全省689家化工企业、30个化工园区环境管理情况、环境污染状况进行排查整治,重点对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加强管控,采取关、停、并、转等多种措施破解环保难题。
饮水安全是沿江地区1000多万人民群众生活的底线。我省着力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全面排查全省120处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情况,对发现的22个环境问题及时整改。
扎实推进入河排污口监督检查、强力推进长江岸线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专项攻坚……一个个专项行动重拳出击,打出了“铁腕治江”的组合拳。
仅去年8月以来,就有多个专项行动雷霆出击:以治矿治砂治岸治超治污为主要内容的“五治”行动、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专项整治行动、皖江环境污染突出问题专项整改……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问题整治与源头防控相结合,构筑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无论生态修复,还是环境治理,最终要靠制度。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河长制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制度创新。安徽在全省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在全国率先将“湖泊实行河长制管理”写入地方性法规,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其中森林是处在顶层的生态系统。安徽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为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提供制度保障。
截至目前,全省共设立河湖长52687名、林长36014名,促进了河长治、湖长治、林长治。 2016年以来,全省新增造林面积375万余亩;2017年,全省106个国考断面中,达到或优于三类水的断面比例为77.3%,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
“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生态环保工作只能强化、不能弱化”。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下,皖江生态体系质量和稳定性逐步提升。
走好转型升级路 打响绿色发展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以江水为镜,可鉴发展得失。江水清则发展优;江水浊则发展劣。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生态必须优先是“红线”和第一位的要求,发展必须绿色是“底线”和最根本的出路。
我省积极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深入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着力打造“四个一”创新主平台,扎实推进“一室一中心”建设,加快构建绿色创新体系和绿色产业体系,努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力争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绿色发展,有舍有得。池州市在优化发展布局上,划定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进一步细化全市域主体功能,将沿江由“开发”导向调整为“整合优化提升”导向,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严格依据产业准入限制禁止目录,对不符合环保要求、整改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加大腾退力度,做到凡是生态红线及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的项目、超过区域环境容量的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三个一律不批”。
旧动能做“减法”,新动能做“加法”。铜陵市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开展产业升级替代专项行动,大力实施“三重一创”,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千亿产业,加快建设智能制造强市;以争创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市为抓手,鼓励支持铜陵有色、铜化集团等加大技术升级力度,推动采选矿尾砂、工业石膏、冶炼尾渣等固废循环利用,固废直接利用率由93%提升到99%以上。
“环保问题本质是产业升级问题。 ”马鞍山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支持重点企业进行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加快建设绿色工厂、开发绿色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工业体系。
让产业变“绿”,让“绿”变产业,是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安庆市把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分别作为首位、优质、支柱性的绿色产业,以提高“含绿量”来提高“含金量”。全市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长18.5%;打造一批特色的健康养生基地;风电装机规模突破4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5万千瓦。
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最根本的是靠创新驱动。芜湖市围绕建设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每年安排10亿元推进37个重大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建成10个以上全国领先的高端研发创新平台。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6%,机器人产业率先形成全产业链集聚发展态势。
近年来,沿江5市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材料、电子信息、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轨道交通装备等一批新兴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对产业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升。目前,沿江5市已经形成了全省100%的通用航空器、85%的大型农机、70%的工业机器人、65%的新能源汽车、60%的化工新材料产能。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随着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动,长江(安徽)经济带将迎来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 打造黄金经济带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面临的困难挑战和突出问题。
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仍存在一些片面认识、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健全、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有关方面主观能动性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在我省都不同程度存在,有的甚至还很严重。对此,省委、省政府有清醒认识,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进一步筑牢长江生态防控网,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区。
初夏时节,江阔天高。 6月12日至14日,省委书记李锦斌深入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沿江五市调研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
三天时间,昼夜兼程。从八百里皖江的最上游同马大堤(段窑)起点,沿长江干堤一路向下,到达皖江的最下游驷马山皖苏交界处。这次全方位的踏查、检查、督查,可谓看齐之查、问题之查、举措之查。
站在同马大堤120碑处,面对浩荡东流的一江清水、郁郁葱葱的江岸林草,李锦斌高兴地说:“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水清、岸绿! ”要以此为标杆,围绕沿江1公里以内、5公里以内、15公里以内“三段线”集中发力,落实长江岸线功能区“四区”定位,促进长江岸线资源科学利用、有效保护和依法管理。
这次前所未有的调研督导之行,向全省上下传递了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战略思想的强烈信号,彰显了安徽高站位、大力度、实举措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坚定决心。
我省将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充实调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
治理皖江必须摸清底数。省委决定对八百里皖江两岸各1公里、5公里、15公里范围内,采取航拍、江拍、陆拍等方式,摄制《八百里皖江全景录》。
省有关部门第一时间组织5个摄制组、40多支小分队,冒着高温酷暑,奔赴沿江一线,对八百里皖江现状进行立体、全景式实录。
此举旨在为决策做参考、为督察作对比、为历史留资料,在安徽历史上是第一次。
“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造福沿江地区人民群众的重大举措。 ”
6月25日上午,省委书记李锦斌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2020年后,全面巩固阶段性成果;到2035年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安徽样板。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正在吹响。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奏响新时代的皖江之歌,为永葆母亲河生机活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黄金经济带作出安徽贡献!(吴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