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贵州 » 正文

全球报道:第三届贵州诗歌节闭幕 百年新诗再出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8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第三届贵州诗歌节闭幕 百年新诗再出发在贵州毕节举办的第三届贵州诗歌节日前落幕。诗歌节上,一场围绕“百年新诗再出发

原标题:第三届贵州诗歌节闭幕 百年新诗再出发

在贵州毕节举办的第三届贵州诗歌节日前落幕。诗歌节上,一场围绕“百年新诗再出发”的高峰论坛引发人们的关注。自1917年胡适于《新青年》杂志刊发的8首白话诗算起,中国新诗已逾百年。百年过去,新诗取得诸多光辉成就,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面对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百岁的新诗如何焕发出新的活力,书写出更多的名篇新作,成为诗人和诗评家一致思考的问题。

“百年新诗的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诗歌文本与诗学理论,构成‘再出发’的诗学基础;而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的转型巨变构成了百年新诗‘再出发’的现实基础。在这些基础上再深入思考新诗发展的脉络,就成为摆在诗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诗学课题。”论坛发起者之一诗人南鸥说。

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看来,谈论中国新诗的发展,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不能将新诗与中国的诗歌传统割裂开来,“新诗和我们几千年的中国诗歌传统,到底关系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不能回避。”二是将中国新诗放在整个世界的诗歌发展格局里去看待,尤其近些年中外诗歌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用世界的视野去进行“横向的诗歌学习和移植”,于当今来说意义重大。三是新诗创作要有关切社会、关切人类命运的整体眼光,“既能反映个体生命体验,又具有广泛的人类意识的作品,才能获得更普遍、更多人的理解。”

如何正确看待“再出发”的意义?北京大学教授臧棣认为,今天所说的“再出发”,应该是一次充满诗歌自觉的积极的文学行动。积极肯定百年新诗的意义和成就,将新诗视为中国诗歌传统中的一个历史现象,而不是看成舶来品,新的“再出发”才会有广阔的文学前景。

在诗人王久辛看来,思考百年新诗的未来发展,关键要紧握新诗的精神高度。新诗在追求个性解放的路上行进百年,虽有郭沫若《女神》等高峰,也要看到泥沙俱下的问题。他认为,诗人抒发心绪的同时恪守理性,立足更高的精神维度,新诗的“再出发”才能行稳致远。

中国新诗自诞生起便深受西方诗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但想要走得更远,则要突出本土特色,酝酿中国味道。“不少诗人忽略了本土文化的滋润,因而也就出现了文学营养的失衡。现在我们需要回归和反思。”诗评家高兴表示。

新诗如何汲取中华文化的艺术滋养?诗人谢克强建议,应加强向民间歌唱学习与借鉴,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从民间歌唱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向民间歌唱学习,应该是中国诗歌创作的光荣传统。”

当然,立足、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诗人叶延滨指出,互联网、智能手机,特别是移动互联的普及,让诗歌不再只是诗人的专利,也成为大众精神生活表达的便捷工具。他认为,“一方面诗歌从未如此深入地进入民众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诗歌写作发表几乎没有了门坎,这可能消解诗歌艺术的精神高度与创作难度。”

时代为新诗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也应怀有更高的使命感和更严谨的创作态度。叶延滨说:“再出发的中国诗人走在新时代,应与中国伟大事业同行,与百姓同命运,写出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让全人类读懂中国精神的不朽诗篇。”(王子潇)

(责编:王培(实习)、陈康清)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