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智慧"闪耀海洋强国建设征途 目标1.1万米
继2012年“蛟龙号”成功创造世界同类载人作业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后,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的海洋装备“梦之队”开启新的“深海对话”——“深海勇士号”载人作业潜水器已全新出航,同时,锚定海底1.1万米的全海深载人作业潜水器正在研制中。记者近日走进位于无锡市的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见证海洋强国征途中闪烁的“江苏智慧”。
七〇二所所长何春荣介绍说,“蛟龙号”计划于明年完成大修和技术升级,随后进行业务化运行,将沿“一带一路”及全球主要海区进行环球科考航次。截至目前,“蛟龙号”已在我国南海等七大海区开展152次成功下潜,450余人次参与下潜,参航人员高达1000人次以上,总计历时517天,总航程8.6万海里,获得高精度定位调查数据约4950GB和高质量的珍贵地质与生物样品约3860件。
七〇二所牵头研制的“深海勇士号”载人作业潜水器已于去年完成海试任务,它的作业能力达到水下4500米。有了7000米的蛟龙号,为何还要研制4500米的“深海勇士号”?该所总设计师胡震介绍,“蛟龙号”是我国载人深潜的一个里程碑,尽管取得很多突破和辉煌成就,但技术基础仍需进一步夯实,要想在深海技术领域获得全面突破,必须沉下心深入研究。
“深海勇士号”的浮力材料、深海锂电池、机械手全是中国自己研制,国产化率超95%。核心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其中不乏“江苏智造”的贡献。胡震说,“深海勇士号”使用的锂电池出自无锡一家民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替代银锌电池,充放电次数从原来的50次增至500次,极大增强潜水器续航能力。“深海勇士号”可从海底实时传输图像。“美国‘新阿尔文’号只能传输数据,俄罗斯‘和平号’、日本‘深海6500’则是模拟信号,‘深海勇士号’实现数字通信,是很大的进步。”胡震说。
作为核心构件,钛合金载人球舱外壳也是难啃的“骨头”。在装备车间,胡震站在直径2.1米的球型舱体前介绍说,这就是“深海勇士号”的载人球壳。“先用厚板分瓣冲压成型,然后分瓣组装、焊接成整球。这个载人球壳比‘蛟龙号’多两个观察窗,使用我国自主研制的Ti80钛合金材料。”胡震说,Ti80是我国1985年在美国Ti6211基础上研制的深潜器用近α型钛合金,具有中等强度、高韧、耐蚀、可焊性好等性能,已广泛用于海洋领域。载人舱球壳是4500米载人潜水器上最重要的核心部件,是4500米载人潜水器关键设备国产化的最重要环节。从手工冲球到电子焊塑,再从球体的加工工艺到完成检测,全部国产。在下潜过程中,球壳和玻璃都会因深海水压而变形,为确保水下承压强、不渗水,研发团队不断改进工艺。
继“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后,七〇二所下一个目标在哪?“1.1万米载人潜水器已在研制中,目前已完成载人球舱出入口、观察窗的开孔,即在球舱上加工出‘门’和‘窗’。”何春荣透露,“蛟龙号”可覆盖99.8%的海洋面积,剩下的0.2%主要是大洋深沟,也是未来海洋大国竞逐的核心区,对地球生态、气候、海洋环境保护、地球生命起源研究、地震预报等均有重要意义。
1.1万米载人潜水器可覆盖剩下的0.2%海洋面积,实现海洋全域作业。从千米到万米,潜水器外形设计、制造材料、设备抗压能力等方面均需升级换代。万米深海探测需要将工业制造能力、材料制造能力、热处理等都推向更高级,带动的测试面更广。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全海深载人作业潜水器,一幅载人作业潜水器“谱系化”的深海蓝图,正铺展开来。
“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表示,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是深海装备发展的三部曲,一旦发展到开采阶段,必然会带动电机、液压、材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装备需求,将激励江苏科技发展,带动产业链完整布局,为江苏创新开拓更大空间。(王梦然 张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