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发改委最新统计显示,2017年,全省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达到1143.21亿元,同比增长21.3%。截至2017年底,全省大健康产业机构达到13800余家。
近年来,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将大健康产业作为大数据产业的“姊妹篇”,下大力气抓实抓牢,促进绿色与健康相得益彰,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省政府已连续三年召开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大会,强化顶层设计、部署总施工图。全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构建“医、养、健、管、游、食”大健康全产业链,深入实施大项目、大平台、大企业“三大行动”和大健康产业六项行动计划,推动大健康与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深度融合,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风生水起、量质齐升,总体呈现规模扩大、供给增强、质效提升的态势。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全省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达到1143.21亿元、同比增长21.3%,总量较2015年、2016年增加383.21亿元、201.09亿元,年均增速达22.7%。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7.2%提升到2017年的8.4%。
产业主体不断壮大。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大健康产业机构13800余家,其中,企业类机构6000余家,非企业类机构7000余家。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15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70家,上市企业19家,其中主板上市企业6家、新三板上市企业13家。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成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和机构71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57个,分别比2015年增加12家和38个。“黔西南民族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升级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融合发展不断深化。贵州先后入选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家试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国家健康旅游和康养旅游试点地区,互联网+糖尿病、贵健康App、39互联网医院等智慧健康产品投入运营。截至2017年底,贵健康App累计下载15万人次,注册用户9万户,实现挂号量22.5万人次,39互联网医院累计服务20余万例远程会诊病例。
产业集聚效应显现。侗乡、梵净山2个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重点项目、产业和企业加快集聚,贵安新区、乌当区14个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县(市、区)、集聚发展示范区,以及兴东民族大健康产业园等68个大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企业)加快建设。建成益佰医药工业园、乌当医药产业园、修文医药产业园等医药园区6个,园区入驻企业79家,占全省医药企业总数的45.1%。
项目建设持续加力。2017年,新遴选317个项目列入“6个50”重点工程项目名单,目前317个项目已开工312个、开工率为98.4%,完工85个。“6个50”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449.39亿元、增长8.1%,累计完成投资903.18亿元。建立大健康绿色产业发展资金,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企业效益不断提升,2017年,大健康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成本费用由2016年的72.71元下降至69.49元,下降3.22元。大健康企业营业利润率达到31.9%,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产业扶贫效益持续释放,中药材种植覆盖农户25万人,带动12.5万贫困人口增收,中药材种植区农户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大健康产业正成为我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扶贫的中坚力量。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省发改委(省大健康办)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快实施新一轮大健康产业六项行动计划,以“6个50”重点工程为重点,抓好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发展,推动大健康与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等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医、养、健、管、游、食”大健康全产业链,做大做强做优大健康产业,不断增加健康新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推进健康贵州建设,以全民健康助推全面小康。(王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