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广西 » 正文

全球报道:享受到改革开放红利 南宁首批个体户演绎"下海风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19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享受到改革开放红利 南宁首批个体户演绎"下海风云"干个体户,这在改革开放之前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直到上世纪80年

原标题:享受到改革开放红利 南宁首批个体户演绎"下海风云"

干个体户,这在改革开放之前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精神让很多人跃跃欲试,一批敢闯敢干者“下海”,南宁市第一批个体户诞生了,他们掘到改革开放的第一桶金,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目前已小有成就。回头看这40年,他们百感交集:“有改革,才有发展!”

1 一碗米粉见证改革巨变

个体户:黄天玲 现为古源香天天餐饮公司总经理

黄天玲手上做生榨米粉的工具是上世纪80年代留下来的。记者 宋延康 摄

1980年初,黄天玲刚初中毕业。那会儿找工作并不容易,黄天玲最终放弃进厂找工作的念头,转变思想,跟着母亲学手艺,在水街摆摊卖生榨米粉。生榨米粉,在两广是比较受欢迎的传统食物。一个炉灶,摆上桌椅,放上碗筷,黄天玲就这样当上了卖米粉的个体户。

“那时很支持个体户,只要去居委会开个证明,就可以去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黄天玲说,卖米粉是小本经营,不仅辛苦,利润还很低,但由于手艺很受街坊邻里欢迎,黄天玲也是累并坚持着。在80年代初,黄天玲每月只能分到30斤大米的粮票,她一碗生榨米粉卖二两粮票加0.18元,然后再用粮票去换米来做生榨米粉。

从一个小摊位到拥有一家小店,黄天玲靠着诚信经营和良好口碑,成了水街一带最受欢迎的米粉店,每天都有人排队来吃。就这样一直做了近20年,黄天玲从未想过扩大店面。直到1997年,华强街道办举办了第一届水街美食节,黄天玲参加美食节时发现,水街的传统美食非常受群众欢迎。她认为,自己应该把生榨米粉这一传统美食推广开去。

1998年,黄天玲第一次把这一碗粉卖到了梦之岛水晶城店。“以前思想保守,不够开放,导致传统美食难以走出去。”黄天玲说,很多美食店都是夫妻店,很难发展为连锁店。2012年,黄天玲紧跟南宁的发展步伐,将这一碗粉从水街卖到了万象城6楼。2014年,黄天玲加大投入建立了中央厨房,实现了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配送的规模化发展。目前,黄天玲已经发明了6项生榨米粉的发明专利,开了12家生榨米粉店。

“我们这代人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大,让我们从小店一步步发展壮大为企业。”黄天玲说,这38年来,她的这一碗粉能从一个小摊位发展到小有名气的企业,就是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

企业在稳步发展,黄天玲一直坚持着一个梦想,那就是让更多人能吃到传统的、正宗的水街美食,将水街美食传承、推广下去。如今,黄天玲将水街传统美食带进了校园,建立传承百年水街非遗传统美食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教学生做糍粑、米粽、糯米饭、八宝饭、五色糯米饭等水街传统小吃,让美食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2 创新发展本土劳保品牌

个体户:周国强

现为南宁市特需劳动防护用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周国强(左一)夫妇到外地考察劳保产品(受访者供图)

从学校毕业后能进工厂领取固定工资,是上世纪80年代初很多年轻人的出路,但周国强却不是一个满足于现状的年轻人。当时,周国强在一家工厂做工人,虽然每月有28.5的固定工资,但23岁的他脑子活、有想法,加上当时下海经商的浪潮推动,他了解当时的形势后,决定出来自己干。

1986年,周国强在家人的帮助下在中山路开了一个小五金杂货店,干起了五金个体户。“当时还是计划经济,货源很紧缺,要找关系才能拿到货。”周国强说,在他的努力经营下,五金店的生意还算不错,他第一次尝到了出来干个体户的甜头。

“有一次我去国营劳保门市,看到大家在排队拿货,我从这里发现了商机。”1988年,周国强从五金店转行做劳动防护用品的销售代理,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第一年销售额达35万元,按当时的标准,年纪轻轻的周国强已经是“万元户”。

踏实,肯干,有想法,有闯劲,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与紧握时代的机遇,周国强就这样一路打拼,直到1994年建立了自己的工厂,生产劳动防护用品。如今,作为南宁本土的劳动防护用品品牌,周国强已经有3个销售公司和1个占地4000平方米的中型劳保用品加工厂,员工135人,销售额达6500万元,产品涉及口罩、工作服、皮鞋以及各类特需防护用品,畅销区内外。

“国家对劳动防护这一块的管理越来越规范,这给我们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周国强坦言,是改革开放给了个体户发展的机遇,凭借着这股东风,很多个体户不断发展壮大。他也是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得以把一家小店发展为南宁本土的劳动防护品牌企业。

3 砸掉铁饭碗下海开五金店

个体户:李秋妹 现为南宁东博国际五金机电城总经理

李秋妹夫妇很早就用上了“大哥大”,至今保留着作为纪念。记者 宋延康 摄

上世纪80年代初,南宁开始掀起下海潮,自砸铁饭碗下海经商的李秋妹是典型代表。

“铁饭碗你不要,以后你老了就知道错了。”反对的声音并不是没有道理,那时李秋妹是南宁市国营衬衣厂的职工,每个月领取固定工资,这样的工作让人非常羡慕。可敢做敢想又不喜欢受约束的李秋妹,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南宁时,决定辞职开店干个体户。

“当时,个体户还比较少,听说开店还必须要挂靠一家公司,我就去找了一家劳务公司挂靠。”李秋妹说,1984年,她揣着手头的积蓄,买了货架之后,在自家40平米的房子开设了“华南日杂店”,踏上了创业之路。

当时的大环境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营企业是市场的主导,国营五金店卖大的五金配件,李秋妹就卖小的五金配件。随着生意越做越大,1987年,她在新阳路国营商店对面开了一家“五金交电百货综合店”。1992年底,李秋妹的“五金交电批发部”开张了。李秋妹说,从个体户到合伙经营,再到申报责任有限公司,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非公经济政策,助力他们这批个体户向规模化企业发展。

如今,李秋妹从小个体户,发展为拥有7万多平方米经营面积、年销售额达10亿元以上的南宁东博国际五金机电城,以及青苹果家具城、华尔街空谷等一系列产业的企业家。李秋妹这个下海经商的弄潮儿,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辉煌历史,也掀开了人生最为精彩的历程。

李秋妹说,今天拥有的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前所不敢想象的。如今南宁市经济发展非常迅猛,高铁、地铁等让市民出行更为便利,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开放40年来,大家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记者 文艳玉)

(责编:周雨乐、许荩文)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