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振兴之基、转型之要、活力之源。作为东北地区最大城市、老牌工业名城,沈阳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扎实的产业基础,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却一直遭遇着人才净流出的尴尬局面。担负新一轮振兴使命的东北重镇沈阳开始推出自己的招才引智新举措。
去年9月,沈阳“引老乡回家乡 引校友回沈阳 引战友回驻地”活动启动,是沈阳招才引智的创新举措,旨在以“三引”实现“多引”和“全引”,展示沈阳大开放的姿态和形象,打造大引进的声势和格局,团结凝聚更多有识之士关注沈阳、了解沈阳、立业沈阳。自启动以来,沈阳“三引三回”活动已经风靡全国,成为沈阳爱才尊才的城市名片,完成了从“筑巢引凤栖”到“花开蝶自来”的华丽转身,“沈阳声音”传遍四面八方,不论身在何处,沈阳老乡、校友及战友都听到了来自家乡沈阳的呼唤。
筑巢引凤
打造人才新磁场
“在外界总是质疑沈阳的时候,我们必须站出来、必须突围。我们要通过开展’三引三回’活动广泛宣传沈阳,让人们知道沈阳正处于生机勃发的前夕、峰回路转的拐点,生机无限、商机无限,更要用吸引大家回沈发展的实际成果告诉人们,这里是实现梦想、实现抱负的地方。”在去年底召开的沈阳市“三引三回”代表座谈会上,“三引三回”一封家书被亚太、欧美地区6个国家以五种语言转发,309家海外主流媒体广泛转载,半月内海外访问量即高达8000多万人次。“三引三回”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共鸣,沈阳的热度和影响力不断攀升。“三引三回”活动,充分展示了沈阳重情重义的情怀、开放开明的姿态、厚积薄发的底气和走在前列的决心。
为让回沈人才和项目得到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沈阳市对振兴实体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等政策性制度性文件进行进一步梳理和详细解读,为老乡、校友、战友回沈创业和生活提供更为周到便捷的服务。沈阳“三引三回”,更是不唯地域、不拘一格,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地集聚人才,打造人才新磁场,形成“筑巢引凤”新体系。
目前沈阳共建共护良好营商环境蔚然成风。深入开展“办事难”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明察暗访、追责问责形成有力震慑,“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蹄疾步稳,市本级中介服务事项降幅达65%以上,“办事依法依规、办事不用求人、办事便捷高效”日益成为沈阳的城市名片和鲜明标签。持续发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人才政策新9条引发强烈反响。沈阳位居春季求职期全国最受欢迎十大城市前列,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6%,正在成为有识之士的向往之地。
花开蝶来
海内外掀起“沈阳热”
“我想我大沈阳了!”“我想为家乡做些什么。”“我要带着老婆孩子回母校看看。”……自“三引三回”活动开展以来,沈阳市组织有关部门先后在济南、北京、武汉、上海、深圳、成都、杭州、厦门、南京9个城市开展宣讲交流,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老乡、校友、战友们的积极响应。每走到一站,大家都在热烈讨论有关沈阳市“三引三回”活动的相关政策及美好前景,“三引三回”这一热词,更伴随着互联网和朋友圈进一步向全国其他城市扩延,形成“人人说沈阳,人人念家乡”的温馨氛围。
据市三引三回办最新数据显示,沈阳引资聚才取得“双丰收”。全市“三引三回”意向投资项目质量不断提高、数量持续增长。截至6月底,投资10亿元的沈阳中邦辐照深加工等162个项目已落地,总投资464亿元,包括注册资金30亿元的辽宁全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7个项目已运营、投资70亿元的SC35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示范等26个项目已开工;投资63亿元的一汽普雷特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等126个项目已签约,总投资1237亿元,预计包括投资100亿元的恒大童世界旅游小镇、投资20亿元的和平商会总部大厦、投资30亿元的联东集团大东产业园、投资1亿元的伊顺艺术中心等90个项目年内落地……
全市人才引进和人才储备呈持续增长态势。1—6月份,市人社局认定3批1524名高层次人才,引进高端外国专家107人,申报22名中青年科技英才(奖励资金4180万元)。
生机无限
真情服务留人才
“三引三回”是沈阳人才工作的创新之举、务实之举,沈阳市已将“三引三回”活动作为引导全市上下强化“项目为王”意识的专项行动,坚持长期化、常态化、品牌化推进。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让好的服务成为这份“感情”的纽带与桥梁,让奔着“感情”回来的人感到家的温暖。
下一步,市三引三回办将会同市委宣传部、市委教科工委、市人社局、市外经贸局等部门继续赴重庆、西安、长沙等城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和座谈会,进行招商政策宣讲,洽谈对接引进项目和人才。
将完善资智回沈平台,将持续推进世界沈商网——“三引三回”资智回沈工作平台常态运行,与对外招商平台、人才资源平台、项目建设平台有效对接,明确各地区、市有关部门责任分工,实时发布“三引三回”活动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宣传沈阳引资引智政策等。
沈阳将在9月底前推进“三引三回”项目纳入市项目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力争全年洽谈项目、签约项目、落地项目总数达到1000个,签约项目落地率达到30%。充实人才信息库,将人才范围扩大到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力争年底前人才总量达到6000人。同时,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辽沈籍老乡、校友、战友人才回沈投资兴业,并以“三引”实现“多引”和“全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