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进南宁村史室 看传统老物件回忆时光
游客参观古岳坡村史室
笔山村村史室里展出的老物件油灯
游客参观笔山村村史室里展出的独轮车
传统工艺靛染、棉纺等通过图文并茂加上实物的展出,展现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闺秀椅、红漆食盒、麻纺帐等老物件,还原清朝及民国时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日常……近日,《人民日报》以“广西南宁900多个村庄传承乡村记忆——一本村史 几多乡愁(人民眼·乡村文化振兴)”为题,编发长篇通讯,报道南宁市建设村史室、传承乡村记忆的做法经验。近日,记者分别走进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古岳坡和横县平朗乡笔山村的村史室,探寻老物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绵长的乡愁记忆。
一幅幅作品展现各民族不同风情 地点: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古岳坡村史室
南阳镇施厚村古岳坡村史室一楼展厅分为古岳记忆和古笛纪念馆,二楼为中国-东盟民族服饰文化博物馆、“大美非遗,灿烂八桂”梁汉昌民族服饰文化摄影展。
在一楼的“古岳记忆”展厅里,详细介绍了古岳特产、古岳饮食及村庄风貌、南阳大鼓、大纸鹭鸟等。实物展示的风谷车、犁、耙、手锣、唢呐、油灯、石磨、瓦罐等,都是以前寻常百姓家常见物件,经过长期使用虽已有些破旧,但却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国家一级编剧古笛,本名施学贵,是南宁市南阳镇施厚村人,《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词作者,曾参与歌舞剧《刘三姐》创编。走进古笛纪念馆,在《刘三姐》优美音乐的萦绕下,一张张老照片配上详尽的文字说明,将古笛的出生环境、生平经历、学习成长以及成就等一一道来。今年57岁的施子严说:“如今叔叔已不在世,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来到村史室,就有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楼展出著名壮族摄影家、收藏家、民族服饰研究专家梁汉昌160幅广西12个世居民族原生态人像摄影作品和实物。一幅幅摄影作品,记录着广西各民族服饰的多彩民俗韵味,以及大西南地区各民族不同风情的原生态民族服饰。实物展出了民族服饰、绣花鞋、民族传统工艺靛染、棉纺等。
一件件物品见证小村发展和进步 地点:横县平朗乡笔山村村史室
笔山村始建于明朝天顺四年(1460年),其根据地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整体风貌保存较好。这里有明清茶马古道,有1757年清乾隆年间始建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的“笔山花屋”,还有以“新丁节”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笔山村厚重的历史底蕴,都被记载在村史室里。
笔山村村史室安静地坐落在郁郁葱葱的林木间一角,是一栋蕴含着厚重历史气息的老式建筑。这里的藏品满满的都是时代的记忆:竹鱼篓、竹蜢蚱篓、草镰刀、柴刀等代表笔山村农耕文化;铜盆、“富贵花开”黄漆盒、闺秀椅、麻纺账等,仿佛向世人娓娓道来笔山村清朝及民国时期的生活日常……
笔山村的“人生礼仪”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形成独特、神奇和地域文化色彩浓厚的传统民间习俗。笔山村党支部书记李雨华介绍,“新丁堂”是笔山人集资兴建的作为举行人生礼仪的圣地,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在“新丁堂”,分别举行孕育礼、出生礼、成年礼、婚礼、寿诞礼、丧葬礼。
今年87岁的李业仁老人指着“笔山村参军报国青年名单”(截至2015年),一一讲述着认识的人里都有谁去参军报国。1939年末,1000多名日本侵略军从钦州途经笔山、滩晚渡口一带,企图增援昆仑关之残敌,当地军民组织了英雄抗击,笔山村民众亦有40人参与了战斗。
穿行其中,仿佛历史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诉说着笔山村的历史变迁,也见证着笔山村的发展和进步。李雨华说,2008年,有位姓李的老板来到村里,打算承包花屋进行重新修缮、建设。当时他看到村里有很多文物,便说出自己想建博物馆的想法。经村里讨论后,2011年,在修缮花屋的基础上,笔山村建起了村史室。
■相关链接
目前,全市建设完成村史室922个,其中,市级示范性村史室36个,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配套村史室17个,行政村一般性村史室869个。
村史室以文字、图片、实物等为主要展示内容,挖掘当地历史沿革、村庄变迁、风物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成果,传承乡土文化、保存乡村元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部可供查阅、学习的教材,留住乡愁,让村民对生养自己的土地产生眷恋,展示南宁市乡村建设成果,增强文化凝聚,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平台,促进乡村建设发展新动力。(记者韦薇 文/图)
(责编:庞冠华、许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