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吸引力
交通条件:
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营商环境:
281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
历史机遇:
处在“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节点
不久前,成都召开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全景式描绘了愿景可期、发展能及、人民有感的新时代成都高质量发展美好蓝图。成都正在形成经济、生活、治理等方方面面更强大的吸引力。得益于国际营商环境的优化,成都已成为外商投资青睐地,目前落户成都市的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达281家,主要来自欧美、日韩等22个国家(地区),主要落户在成都市中心城区和国家级开发区。
走在前列的行业巨头们看到成都机遇,用真金白银证实成都吸引力——7月20日,投资促进“百日擂台赛”(首季)工作总结会举行。本季活动期间,全市累计新签约协议项目556个,协议总投资7326.65亿元。总结会现场,在“百日擂台赛”中表现优秀的区(市)县摘得流动红旗,并总结经验举措,它们分别是成华区、锦江区、金牛区、新津县、金堂县。
这只是开始。很快,成都将启动“百日擂台赛”第二季。
数据1 556个
新签约项目规模、质量不断提升
市投促委主任丁小斌介绍,活动期间,全市累计新签约协议项目556个,协议总投资7326.65亿元,其中,投资3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05个,总投资5039.35亿元。市级举办10场重大项目集中签约竞进赛,共计签约项目267个;区(市)县组织重大项目集中签约42次,共计签约项目255个。
从产业来看,工业、服务业、农业新签约项目分别为192、325、39个,全市重点攻坚的“5+5+1”产业领域,分别新签约项目108、52、18个。引进了包括出光电子材料(中国)制造基地、住友集团OLED触控模组生产线、赛诺菲中国中西部运营与创新中心等28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总投资685.52亿元。
数据2 137个
重点在谈项目攻坚顺利推进
活动期间,成都动态梳理137个市级层面龙头带动型项目清单,针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制定项目攻坚方案,促进商汤未来创新中心暨总部、国科量子成都量子通信产业发展基地等12个“全面落实年”重点攻坚项目成功签约,累计签约金额1722亿元;促进比克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中国建材集团触控显示一体化模组项目等115个其它重点攻坚项目顺利签约。
数据3 956家
千家企业走访及项目储备成效显著
活动中,成都梳理形成六类500强企业、央属企业、地方国企以及新经济企业等目标企业956家,分类制定走访方案,开展“一对一”走访。全市共计赴境内外拜访和在蓉会见企业6450余家(次),其中,市领导先后带队赴18个国内城市以及9个国家(地区),拜访和在蓉会见企业1530余家(次);区(市)县领导班子带队赴外走访“六类500强”企业1280余家(次),市级部门走访接待企业3640余家(次)。获取重大项目信息1114条,促进773个项目进入实质性洽谈。
数据4 200余次
投资促进专题活动丰富多样
活动中,全市在境内外开展投资推介会、项目签约仪式、亲商沙龙等投资促进专题活动200余次,累计参加企业9000余家(次),推介主题围绕电子信息、医药健康、装备制造、新经济、文旅体育等重点产业领域,以及“东进”“南拓”等重点区域,举办2018全球独角兽高峰论坛、成都市投资促进亲商沙龙(日本大阪专场)、2018成都(北京)投资推介会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推介会等多场特色专题活动。
数据5 306家
价值链高端目标企业
入库质量提升
这100天里,成都先后启动了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电子商务等产业或行业领域发展趋势研究和企业研判,梳理306家价值链高端目标企业入库。其中,行业龙头企业176家、行业骨干企业93家、技术领先企业37家,覆盖了33个产业领域。
数据6 约70%
签约重大项目
开工专项督导进展迅速
成都梳理了200个开工专项督导重大项目清单,按照属地化原则,市区两级通过现场督导、查阅资料、重大项目库实时跟踪等多种方式,促进苏宁智慧物流项目、亿达发展天府智慧交通科技城、青岛有住投资控股智能家居产业园等138个签约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338.56亿元,开工率约70%。
此次活动中,成都结合“2018年感知成都行之暑假大学生赴蓉社会调研”等系列活动,招募招商志愿者1013名,全方位、多渠道积极释放活动影响力,形成了全员招商的宣传氛围。
数据7 1114条
把项目信息转化为实际投资
下一步擂台如何打?成都将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为目标,持续推进重大项目招引,巩固落实“百日擂台赛”(首季)活动成果,加快促进1114条项目信息转化为实际投资,分级分类分工推进306家已入库价值链高端目标企业走访,大力推进773个在谈项目签约落地,强化项目落地保障。
目前,市投促委正在谋划组织“百日擂台赛”(第二季)活动,力争新引进一批产业链高端、价值链核心项目来蓉落户,持续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成都商报记者 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