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考古成都──新世纪成都地区考古成果展”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展。 本报记者郝飞摄
5月18日,金沙遗址博物馆游人如织。 本报记者吴传明摄
6月9日,一位观众在“考古成都──新世纪成都地区考古成果展”上记录文物的历史背景。 本报记者郝飞摄
7月19日,观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展。 本报记者李向雨摄
7月19日,观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展。 本报记者李向雨摄
7月2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展厅里,观众饶有兴趣地看着古蜀文物。此前,张大千艺术展、“江口沉银”考古成果展在国博展出,受到众多观众追捧。
半年多来三展登陆国博,只是四川作为全国文物大省的缩影。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四川可移动文物有1079680件/套,排名全国第7。坐拥丰富资源,有政策资金保驾护航,四川近年屡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大遗址和传统村落保护成就“亮眼”,博物馆形成特色品牌,文博事业蓬勃发展。□本报记者吴晓铃吴梦琳
政策资金护航 文物保护成果丰硕
“最近十年,
是四川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建设飞速发展的十年。”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保护利用的相关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有政策和资金的保驾护航。2016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意见。同年,《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完成修订,《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部分条款完成修正,《成都市大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颁布施行。
在可移动文物之外,四川拥有2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96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这些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公布,6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保单位的保护规划公布实施。与此同时,各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也逐年增加,其中,仅省保单位的专项补助,从2012年的2840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6000万元,累计投入达25860万元。
文物保护抢救工作结出丰硕成果。
在考古发掘方面,四川迄今已有12项当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今年4月,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江口沉银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出水的4万多件文物,受到业内关注,也因此被国家博物馆主动邀请、并作为国家博物馆全国考古发现系列展的首个展览。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古蜀文明遗址”“藏羌碉楼与村寨”“蜀道”“中国白酒老作坊”等4处文化遗产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在今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日,“中国白酒老作坊”在泸州成立申遗联盟,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发起冲击。
大遗址保护开始凸显综合效益。目前,四川共有9处大遗址列入国家“十二五”保护项目库,三星堆、金沙遗址已成为不少人的旅游目的地,邛窑遗址公园也于今年5月18日正式开园。
资源丰厚亮点突出 博物馆成为川人文化新客厅
文物资源的丰厚,
让博物馆丰富馆藏成为可能。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李蓓说,“全省博物馆总数已达258家,国家一级博物馆8家。其中,四川博物院馆藏文物数量已达30余万件。除了综合性博物馆外,四川还拥有一系列极具特点的专题博物馆。”
如今,三国旅游目的地有成都武侯祠,诗歌朝圣必去成都杜甫草堂,了解古蜀文明去三星堆和金沙,还有川菜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通江银耳博物馆等也各具特色,川内博物馆已极具辨识度。
如何让博物馆“活”起来?2017年1月,我省把“推动更多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7月31日,公共服务单位错时延时开放正式实施。这些惠民措施,极大地增强了博物馆的吸引力。几天前,来自北京的游客甘岳尝到了博物馆延时开放的甜头。在四川博物院,他一直待到晚上9点才离开,“对我们这种行程很赶的外地游客,这样的措施太人性化了。”
而博物馆的展览,也越来越接地气,充满创意。
2016年12月,“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启幕。来自全国60多家博物馆的200余件﹙套﹚精美文物,不仅让观众大饱眼福,更用文物证明了四川在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地位。今年初的“文明的回响——来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宝”展在成都以50万人次的观众数量,创下十多年来该展的全球巡展纪录。
“这得益于博物馆展览越来越有特色、展陈越来越活,四川观众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博物馆正成为四川人的文化新客厅。
丰厚的文物资源,已经成为四川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说,在近年中国文物的国外展览中,外国观众最感兴趣的中国文物除了秦始皇兵马俑之外,拥有太多待解之谜的三星堆文物绝对名列前茅。
2017年,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6751万人次,比2013年增长了近3000万人次,2018年,这个数字会更高,这正是活力十足的四川文博业的写照!
视线
102座!民办博物馆“第一城”如何炼成
□本报记者余如波
“打卡建川博物馆,预期中的震撼……”7月24日一早,成都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转发了网友“黄花苦荬菜”的这条微博。暑期以来,建川博物馆等成都各大民办博物馆,人气、热度不减。
成都市文广新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共有民办博物馆102座,数量居全国城市之首。其中,建川博物馆、成都川菜博物馆、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四川易园园林艺术博物馆4座博物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其数量占全国民办国家级博物馆的41.7%,同样排名全国第一。
打造民办博物馆“第一城”,成都究竟有何秘诀?
/天时/
丰厚资源,孕育民办博物馆土壤
成都洛带古镇汇集了10余家民办博物馆,其中四川客家博物馆是西部最大的客家博物馆,详尽展示了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馆以收藏祖宗牌位和研究姓氏文化为主题,可以查到300多个姓氏渊源;在成都瑞鑫汉陶艺术博物馆,可与汉代说唱俑近距离接触……
成都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故事”的深厚积淀,为民办博物馆的高品质、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如建川博物馆以安仁文脉为滋养,建川博物馆凭借抗战系列等板块,展示了百年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
自然资源亦不遑多让。四川有许多独特的蝴蝶,被视为世界研究昆虫最有价值的地区之一。2011年开放的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藏超过40万件,属于世界之最的昆虫逾70种,不少藏品在国内绝无仅有。其中,蝴蝶标本占我国已知蝶类的95%以上,被誉为“华语世界最大蝴蝶资源”,以及我国首家“具备国际一流展示水准的昆虫博物馆”。
/地利/
真金白银,扶持民办博物馆建设
一条增长曲线,绘出近年来成都民办博物馆的增长轨迹:2010年,33座;2014年,70座;2018年,102座……成都民办博物馆何以取得数量、质量“双丰收”?除了富集的资源外,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功不可没。
蓝图在十年前便已绘就。2009年,成都确定了创建全国民办博物馆发展示范城市的目标,随后相继出台《成都市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和《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加快发展意见》,确定了成都民办博物馆“一中心、三群落”聚集发展规划,即成都民办博物馆聚集中心,以及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洛带博物馆聚落和青城山博物馆村落。
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成都不少民办博物馆以空闲房产、历史建筑、工业遗产房屋设施、传统乡土建筑等作为办馆场所,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道路。同时,成都在全国率先落实民办博物馆与公立博物馆享有同等法律地位,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还将民办博物馆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进行资金补助,仅2017年便安排1300万元专项资金。
/人和/
公众需求,助推民办博物馆热潮
目前,成都民办博物馆藏品已达885万件/套,共有198个基本陈列,年接待参观人次超过800万。
其中不乏大量远方来客。7月19日下午,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俄罗斯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国立大学一行50余人,来到成都川菜博物馆参观交流,被博大精深的川菜文化深深吸引。而在建川博物馆,不少抗战时期的援华外国友人后人,往往在参观后捐赠珍贵文物,对博物馆建设给予肯定。
社会力量广泛介入,参与主体越发多元,成为成都民办博物馆建设常态。去年5月,成都毛家湾艺术博物馆在成都天府新区开馆,其投资方面是一家涉足地产、餐饮等领域的民营企业。博物馆近2000件藏品包括木雕、石雕、陶瓷、玉器、书画等,其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建成开放天府历史博物馆、湖广填四川博物馆等5座博物馆。
特写
逛草堂“杜甫”为你读诗
□本报记者吴晓铃
7月24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人流如织。在杜甫草堂最负盛名的景点茅屋里,来自河南的小朋友刘一菲玩得不亦乐乎,迟迟不肯离开。她的手上是一台平板电脑。只要一点击屏幕,“杜甫”便一遍又一遍吟诵诗歌。“这个太好玩了!”12岁的小朋友夸奖道。
这是杜甫草堂7月正式推出的平板智慧导览系统。在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博物馆不仅可以看、可以听,更可以通过AR、VR等各种技术手段,让观众在玩耍中获取知识。
2016年,杜甫草堂启动平板智慧导览系统开发。通过将AR等甚至GPS技术灵活运用,这个系统不仅可以实时规划参观路线,还能移步换景,将历史场景进行重建还原,整个观展体验非常生动。
步入杜甫草堂大门,电脑界面首先跳出来整个园区的景点,并规划出最适合参观的线路。如果你要“特立独行”,没关系,只要走到一处景点,系统马上就会跳出该景点的所有信息。记者从草堂北门径直往唐代遗址处行走,在短短50米的小径上,系统“抓紧时间”普及了草堂修筑的背景;待记者走入遗址区,屏幕上开始出现唐代生活的情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庄稼茂盛生长。这种体验,远比面对一处遗址印象直观。走到遗址区一旁的文物展柜前,文物立刻从屏幕里“跳”出来。通过AR技术,记者直接在屏幕上转动手指,便可360度观看文物所有细节。
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最有名、最拥挤的景点就是草堂茅屋。茅屋逼仄,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并不能好好感受杜甫的生活环境。不过,智慧导览系统里却别有洞天。通过3D建模,屏幕上不仅有动态的茅屋修建过程,每走到一处房间,还会有杜甫家人生活的所有场景。厨房里,杜甫妻子正在生火做饭;客厅中,杜甫稚子趴在地上玩着蛐蛐;一旁的书房里,杜甫或读书或吟诗。杜甫在成都的短短3年,写下数十首诗歌,系统将其一网打尽。只要点击屏幕,杜甫就不断吟诵着《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经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