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际 » 欧美 » 正文

全球头条:突破巨头铁幕 新独角兽的生存之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26  来源:投中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突破巨头铁幕 新独角兽的生存之道整整十年前的2008年7月10日,苹果公司正式发布应用商店App Store。如果按照史蒂夫·乔

原标题:突破巨头铁幕 新独角兽的生存之道

整整十年前的2008年7月10日,苹果公司正式发布应用商店App Store。如果按照史蒂夫·乔布斯当年的设想,在App Store中只用Apple公司自己的软件,很可能现在在微博中会有人起名叫“苹果今天倒闭了吗”,紧挨着调侃乔帮主当年偶像的微博“索尼今天倒闭了吗”。值得庆幸的是,App Store向开发者敞开了怀抱,因此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十年浪潮。

十年后的今天,App Store中应用下载数量超过1700亿,营收超过1300亿美元,这些壮举除了让苹果公司市值连翻数倍外,更重要的是,为一批独角兽公司的成长提供了土壤。2008年,全球的手机数量为2.3亿;2018年,这个数字已经膨胀到30亿——几乎是地球人口的一半,惊人的速度也让智能手机成为人类历史上普及最快的技术,没有之一。

在智能手机催化的移动浪潮中,新的独角兽脱颖而出,傲立潮头:2009年的Pinterest,WhatsApp、Uber;2010年的Instgram和小米;2011年的Snapchat;2012年的今日头条。从2009年到2012年,高速普及的智能手机让这些消费类独角兽在四年时间内“联袂”出现。Flipboard的原CTO Eric Feng称其为“消费义军”(参考《星球大战》的反抗军)崛起的时代。

不过,自2013年开始,独角兽的出现直线下降。智能手机销量依然在增长,独角兽出现的速度却极大减慢,可能是因为当年的“义军”,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帝国军”。巨头之后再无巨头,在“后移动时代”,创业公司如何成为独角兽的通路已经非常狭窄,但是大门仍未完全关闭,创业者依然有机会重走“义军——帝国军”之路。

独角兽的黄金时代

还有什么比一张图更能说明情况的,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可以看到从2009年到2013年,独角兽公司的数量呈现出陡峭的上升曲线,从最开始的10家上升到20家,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移动应用公司不少都诞生自那个时间区间。同样明显的是,2013年,独角兽数量跌回到2009年的10个,之后就一路下滑。2009年到2013年的两个钟形高峰,代表的是独角兽的黄金时代。


图片来自Crunchbase

2013年之后,当然还有优秀的独角兽公司出现,只是速度和质量都远不及上一个黄金时代。是智能手机增长变慢了吗,2013年到现在,有15亿台智能机被送到消费者手中。同时,消费者花在手机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移动互联网的流量长河依旧凶猛,只是流向开始出现偏差。

黄金时代崛起的独角兽们畅享了智能机增长的流量红利,而在2013年之后,这些当年的“义军”长成“帝国军”之后,开始在移动互联网的长河上下游修起各种大坝,将本来流向所有创业公司的流量截留到自家水库。当年挑战歌利亚的少年如Uber、Snapchat和Pinterest,现在则成了巨人本身。

当然,最能象征移动互联网力量的当属五大巨头FAANG,在2008年苹果应用商店推出之前,没有一家公司的市值能进入到全球公司的前30名。而在10年后的现在,五大巨头中的四家打入全球公司市值排行前10,没能进入榜单的Netflix则恰恰是“五大”中增长最快的,10年时间公司市值增长了100倍。

图片来自Medium

还是看图,从图片能看出来,2013年之前五大巨头的发展曲线令人印象深刻,但以2013年为拐点,几家公司的市值开始拉升出陡峭的曲线,尤其是代表Netflix的黄色曲线,近似悬崖。

不过,因为体量不同,和黄金时代出来的独角兽相比,五大巨头的增长率稍显逊色。Uber、Pinterest和Instgram的估值增长都超过2000%,最高如Instgram,达到了夸张的10000%的增长。

从黄金时代闯出来的独角兽,在2013年之后的五年时间,稳步占领市场,成为新的王者,与五大巨头携手压制了之后的创业公司,抑制了独角兽的发生几率。

巨头的拳头

我们不是没见过巨头,但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巨头,和传统巨头相比,有三个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效应、分发优势和人才库。这三个优势,让巨头的“水坝”看起来坚不可摧。

从迪士尼到沃尔玛,没有一个传统巨头像互联网巨头这样,能够在自己的生态中触达数亿的消费者。以Snapchat为例,更多的用户带来了更多的优质内容,以及更多“搭讪”机会;更多的iPhone促进了4G的发展,反过来增强了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越多人用Uber,每单乘车的价格就越低,反过来让更多人使用Uber。

每一次点赞、分享、点击、发布、观看、购买以及订阅,都在无形中让巨头更加强大。

数亿的用户,为公司带来的是空前的分发优势。谷歌和Facebook两家公司,旗下共有11个应用月活用户数超1亿,这显然不是巧合。Netflix和亚马逊同样有自己的优势,Netflix的用户续订率奇高,每个月只有不到1%的用户不再续约,这让这家流媒体巨头敢于砸下数十亿美元投资影视内容,因为他们有大量长期用户做后盾。

电商巨头亚马逊推出了超过100个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因为公司可以将流量导向自家产品,每当用户使用内置Alexa系统的智能设备时,这些设备默认的推荐商品都是亚马逊的自有品牌。

能设计并顺利运营用户数过亿的应用和网站,需要的可不是一般的程序员,硅谷的巨头们显然十分清楚这个道理,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在全球招聘人才,建立起超高的“人才壁垒”。有了充足的人才,研发经费就要跟上,科技巨头们在“军费”上的投入向来不手软。亚马逊226亿美元的研发投入冠绝全美,Facebook、Apple、Google三家的投入比亚马逊稍逊,但研发投入也在全美公司Top 10之中。

网络效应、分发优势加上巨大的人才池,组成了巨头“砂钵大的拳头”,令人望而生畏。

穿越窄门的逆袭

巨头如此强大,创业公司还有机会吗?

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巨头拥有非常巨大的优势,但是不代表他们一定战无不胜。

从网络效应来说,海量的用户确实为巨头的网络提供了巨大能量,但是,用户同时又是“朝三暮四”的,经过10年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洗礼,手机用户们早已经培养出了“开放”的心态——只要是优质的应用他们就会接受。

有调研显示,每名用户会同时使用3个社交网络服务,两个即时通讯工具,订阅两个流媒体服务。同时,一般互联网用户会经常选择转换产品和服务商,即便是在巨头占领的领域。所以,在特定领域,巨头的网络效应的“护城河”未必会对具有破坏性的创业公司产生效果。

至于分发优势,我们可以参考苹果的App Store。从2008年开始,App Store中的“最佳免费应用”榜单中的名字总是在不断变化,给所有开发者一夜成名的机会。如大家所料,事情从2013年开始起了变化。

图片来自Medium

从图片可以看出,2013年时,还有127个新应用进入到Top 500榜单,而其中29个成功晋级Top 100,新应用进入用户视野的几率是30%。而到了2018年,Top 500榜单中只有55个新应用,能最终进入到Top 100名单的只有4个,几率跌到了5%,最佳免费应用榜单基本被大公司霸占了。

但是,过去3年,依然有Sarahah、Hooked、Face Swap Live和Live.ly等App成功登顶免费应用榜单,这些应用可是打败了FAANG这些巨头的。如果将时间拉长,还有更多开发者曾经享受过短暂击败巨头的殊荣,使得自己的App获得数百万用户的关注。

5%不是个特别好的几率,尤其是和30%相比,但确实比0要好很多。成功的门窄了很多,但是仍留着半人的空隙,留待真正有能力的创业公司突围而出。

如果在linkedIn上搜索工程师或者产品经理,带有FAANG标签的大概有数万人,这个数字令人胆寒,除了这些巨头,其他科技公司同样有成百上千的人才,竞争无望了吗?也未必。

现代的技术最棒的一点是,释放一个人的创造力,不再需要那么高的技术门槛。云平台和虚拟机排除了自建服务器的困难;提供架构服务和开源软件让你不再需要从头开发自己的产品,而可以选择他人已经做好的架构及服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发应用的难度将继续降低。开发将不再是一个堆人头的游戏,巨头们的人才池优势也将不在那么明显。

在IBM统治的世界中,长出了苹果和微软;在FAANG的控制下,长出了Snapchat、Instgram和Uber。再坚固的堡垒,也压制不住幼苗的成长,在那些不经意的缝隙中,独角兽在悄悄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