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重庆 » 涪陵 » 正文

全球报道:重庆巫山11万群众搬离深山 青山金山两相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02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重庆巫山11万群众搬离深山 青山金山两相宜巫山县建成的集中安置点。(巫山县扶贫办供图)“几乎没掏什么钱,就住进了两

原标题:重庆巫山11万群众搬离深山 青山金山两相宜

巫山县建成的集中安置点。(巫山县扶贫办供图)

“几乎没掏什么钱,就住进了两楼一底的小楼房,不仅交通方便了,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善。”每每说起这件事,巫山县邓家土家族乡伍绪村一社村民罗仕君便笑得合不拢嘴。

地处重庆最东端、三峡库区腹心,被称为渝东门户的巫山,峡谷幽深、岩溶繁多,山地面积占全县的96%,1.2万户贫困户(占全县贫困户数的一半)生活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寒边远山区,土地贫瘠、生产落后、经济匮乏、生活极其艰难。

这样的脱贫难度,可想而知。怎么办?

“我们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已累计搬迁11万余群众,实现了青山金山两相宜。”巫山县扶贫办主任朱钦万说。

挪了穷窝 斩断穷根

回想起几年前的状况,51岁的罗仕君眉头紧锁。因为患病,他无法干重体力活,成了贫困户。少了他这个“顶梁柱”,全家在高山上仅仅靠传统种植、养殖业讨生活,日子过得尤为艰辛。

邓家土家族乡是一个典型的高山偏远乡镇。这里拥有巫山所有乡镇中的“4个最”:距县城最远(126公里)、海拔最高(乡政府所在地海拔1680米)、人口最少(4000余人)、场镇最小(一条独街不到400米)。“山上雾满坡,山高路陡土地薄,辛辛苦苦忙到头,又缺吃来又缺喝”的民谣,真实地勾勒出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罗仕君不忍心看着家人过苦日子,誓要脱贫的他想了很多办法,但现实就摆在眼前——在海拔1550米的大山中,土地贫瘠,石多土少,就连下山赶场都要走一个小时。

要治穷根,就得搬迁下山,改变原有生产生活方式。

2016年,罗仕君被列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尽管知道政策优厚,但没有亲眼见到政策下来,他还是很忐忑:害怕自己凑不出建房的钱,害怕政策落下来,自己却享受不起。

但这次,天遂人愿——当年,根据政府的统一规划,罗仕君在伍绪村安置点花7万元建了新房,按照易地搬迁扶贫政策,他们一家得到了5.2万元的补助,加上原来的房子处于地灾点,还叠加享受到了涉煤地灾户补偿,因此他几乎没花什么钱就住进了新房。

“新家离公路、卫生室、村委会都很近,我们全家都满意得很。”罗仕君笑着说道。

算清三笔账 搬出加速度

将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这对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巫山而言,势在必行。

“算清楚三笔账,就更加直观明了。”朱钦万说。

一是经济账。生活在深山边远地区的窎远户57863人,占巫山贫困人数的63.8%,在这些地方搞建设,不仅难度大,而且成本高,利用率低。以原庙堂乡为例,仅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就需投资2亿元以上,而当年实施整乡搬迁只投入了4000万元。

二是民生账。该县绝大多数高寒边远山区仍处于典型的粮猪型二元产业结构,农民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难度极大,而通过搬迁改进生产方式,扶持培育致富产业,配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子女读书、看病就医、文体服务等,可让贫困群众过上新生活。

三是生态账。巫山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区,境内4个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占巫山土地面积的51%,这些区域内有原住居民约6万人,频繁的人为活动对生态功能破坏较大,人兽争地矛盾突出。实施易地搬迁,可有效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筑牢三峡库区生态屏障,维护生态功能完整。

方向定下来后,巫山就朝着目标一步步实施。“我们根据市里的指导意见和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结合巫山实际做了一些创新。”朱钦万介绍,在统筹资源方面,将搬迁与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建成集中安置点337个;在安置方式上,采取集中安置、插花安置、进城进镇安置等5种方式,充分遵照群众意愿,不搞“一刀切”;在资金筹措上,以政府投入和银行融资为主,农户自筹为辅,有效化解了贫困户建房大额负债的难题,搬迁群众户均负债控制在1万元以内。

种种措施,让巫山搬出了“加速度”——近年来,该县累计11万余名群众从高山上搬迁了下来,其中贫困户有3.75万人。

充实了腰包 保护了环境

群众搬迁后的生计问题是件大事。

“我们千方百计调剂土地,引导支持搬迁群众承包、转包、租赁迁入地的闲置土地,并通过国土整治‘无中生有’增加耕地,保证了搬迁户人均0.5亩的菜园地。”朱钦万说。

罗仕君便通过这种方式在自己的新房附近获得了菜园地。2017年种了天麻,今年又跟着乡里的大户发展起了党参,预计年收入将达10万元。

这绝非孤例:巫山县大溪乡平槽村四社贫困户黄伯芳搬迁后,接连发展起了山羊养殖和乡村旅游,金坪乡大红村搬迁户李宗天一家,过去经济来源全靠传统的农业作物,一年下来收入不足1.2万元,而如今种植了2亩多茶园,还能就近务工,年收入翻了一番多……

资料显示,结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巫山在集中安置点因地制宜培育山羊、烤烟、脆李、中药材等致富产业,确保户户可增收,其中2.6万人发展种养业,3820人直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兴建农家乐962家,1.52余万户通过务工和经商实现脱贫致富,全县贫困发生率由13.7%降至1.55%。

一个“搬”字,实现了双赢。

在搬迁群众迁走的区域,该县实施造林104万亩,补齐了“天窗”和“断带”,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183.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79.5平方公里,每年减少进入长江的泥沙6.8万吨,促进长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此外,由于人口搬迁,人为活动大量减少,生态植被逐步恢复,动物领地有效扩张,野生动物种群不断壮大,据科考调查,原庙堂乡保护区内现有野生陆栖脊椎动物422种,其中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动物达79种。

朱钦万表示,易地扶贫搬迁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不仅仅是要保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我们将继续做好搬迁贫困人口的精准核实,继续抓好统筹规划和后续扶持,让更多贫困群众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

本报记者 颜安

(责编:陈易、张祎)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