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歌情》激发江西戏剧新活力
7月20日,江西省京剧团负责人肖樟根告诉记者,加入江西省文化演艺发展集团之后,尝到深化改革甜头的他们“胆子大起来了”,即将投入排练的革命历史题材京剧《碧血慈云》多了一个“小目标”:角逐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在江西文艺院团摸爬滚打30多年的肖樟根非常清楚“五个一工程”奖的分量,正因如此,他对江西第一部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戏剧作品记忆犹新:赣南采茶戏《山歌情》1994年在第三届评选中获奖。用他的话说“那可是中国里程碑式的文艺作品”。
由中宣部组织的“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自1992年起实施,内容包括一台好戏、一本好书、一部优秀影片、一部优秀电视剧(片)、一篇好的理论文章。1995年起,一首好歌和一部好的广播剧列入评选范围。
文艺作品的成功之处,往往就是它的创新。“当年《山歌情》就突破了许多禁区,有许多创新,所以大家到处打听,希望能早点看到这部戏。”省文化厅副厅长任永新说。1991年至2008年期间,任永新在省文化厅艺术处工作,对《山歌情》的获奖印象深刻。他说,长期以来,人们对革命题材作品的创作非常谨慎、保守,而《山歌情》大胆突破创作思想上的藩篱,第一次在舞台上展现主人公关于婚姻、爱情的丰富情感,这让当时赣州相关部门非常紧张。省文化厅对《山歌情》的创新精神给予肯定,并派人到赣州去做思想工作,力推该剧赴成都参加1993年度全国地方戏曲调演。果然,在成都的演出产生轰动效应,许多老红军带着急救包到剧场看戏,应观众要求该剧加演多场,这些为日后摘下“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奠定了基础。
《山歌情》之后,血液里流淌改革创新基因的江西文艺工作者,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1993年执导《山歌情》时,导演张曼君曾写过一段话:“寻找一个历史与现实、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点,努力用现代观念去观照历史,用当代意识去表现历史……”这段话激励着张曼君接下来20多年的创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卢川表示,细数江西历届获“五个一工程”奖的剧目,改革创新是一条突出的主线。在1995年以来的十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省《古井巷》《远山》《乡里法官》《燃烧的玫瑰》《快乐标兵》《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等11部戏剧获奖,其中《木乡长》采用喜剧手法创作农村反腐题材,《榨油坊风情》将实景搬入以写意见长的传统戏曲舞台,《井冈山》创造了“情景歌舞”这种既适应题材表现需要又符合观众审美追求的崭新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回家》全剧实现自编自导自演……
我省文艺的改革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戏剧舞台上。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自信地开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一大批紧扣时代脉搏、贴近时代生活、题材多样、艺术样式丰富的文艺精品。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省5部作品获奖,位居全国第三,省委宣传部获组织工作奖。本届评选作品数量与前几届相比压缩了近三分之二,全国仅评出67部获奖作品,获奖极为不易。31个省区市共获奖38部,我省就占了5部,其中还有特别奖1部。
数据表明,自1992年“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我省先后11次荣获组织工作奖,6次赢得“满堂红”,共有88件作品获奖。 (记者 郁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