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房屋老配套少 苏北农民如何过上现代城镇生活
房屋老旧、配套缺失、安全和舒适性不高……在苏北农村,一些低矮落后的“趴趴屋”格外刺眼,与百姓向往的宜居宜业生活相距甚远。最近,在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谈及苏北农房问题时指出,如果再不重视解决,苏北可能成为全国农村住房条件最差的地方。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民心所向;让大家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刻不容缓!不过,诸多难点摆在苏北各地面前。搬往哪去?资金从哪来?基础设施如何跟上?如何实现搬迁扶贫?这是一道道必须要回答好的考题。
破旧老屋,让人的心悬到嗓子眼
夏季,台风多发,农村破旧的老屋经受着考验。在盐城,全市排查出的农村危旧房共有18万多户。“过去村里有许多房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每次台风暴雨来袭,村干部的心都悬到嗓子眼。”阜宁县东沟镇五楼村党总支书记周华之说,康居工程让100多户困难户和危房户住上新居,第三期30栋正在建设。
在沛县,多年采煤造成土地沉降,建在上面的不少房屋开裂,不得不整村搬迁,这里也成为全省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试点。沛县通过分类推进,以杨屯镇、安国镇6个自然村搬迁为试点,实施总投资55.2亿元的47个压煤村庄搬迁,推动人口向县城和镇区集中。
一直以来,因为经济欠发达,再加上观念跟不上,苏北农民的住房条件普遍较差。多年来,虽经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苏北农民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整体水平依然落后。有村干部向记者反映,即使是沿街的房子,有些粉刷得很漂亮,但也都是普通砖瓦房,且年久失修,难以经得起风雨。
省委、省政府聚焦苏北农房问题,正是点中要害。这个短板补不上,苏北全面奔小康的幸福之路就会受阻。怎么办?“搬迁式扶贫与集中型居住”将成重要突破口。结合乡村振兴需要,我省正研究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有序引导并规划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农民按城镇化方式集中居住。
苏北各地已积极行动起来。淮安提出,确保用3-5年时间建设300个农村新型社区,打造100个美丽乡村,引导10万农户进城入镇,基本实现一般村有条件的农民全部集中居住。今年计划在78个乡镇、161个村全面启动兴建集中居住点106个,搬迁农民25163户。
宿迁已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1168个,入住农户32万户。市里落实全会精神,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制定集中居住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市级统筹、县区负责、乡镇实施”要求,明确责任主体,严格步骤标准,有序实施搬迁计划。
沭阳县钱集镇效佐新村村民顾志华一家上个月住进集中居住区,三室两厅,共130多平方米,外加一个车库。“新房子结构比原来的瓦房好,很宽敞,各种设施齐全,环境也好,住着舒心。”说起新生活,他很满意。
“我们把农村危房改造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连云港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胡顺波说,今年下半年,他们计划改造危险房屋1231户。
破解难题,农民才能搬得好
农民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记者在苏北采访发现,资金、土地等成为各地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在连云港市赣榆区规划局总工办主任丁新华看来,随着搬迁工作开展,资金投入越来越多,财政压力大,特别是薄弱乡镇,很难支撑。
如何破解资金难?阜宁县东沟镇副镇长裴庆虎说,利用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盘活土地资源,通过平台交易,让建房“不背包袱”。睢宁县算了一笔大账,每年完成20个以上集中居住区建设,每村可新增耕地500-800亩,通过指标转换,全县每年可新增建设用地1万-1.6万亩,可有效拓展发展空间。在睢宁高党集中居住区,新增土地流转租金和门面租赁费等,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50万元收益。
挑战面前,推进搬迁力度不减。66岁的郑庆环,是土生土长的徐州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人。5月,当她所在的二八组要搬迁时,她并不乐意。“老房子住了快30年,再孬也有感情,再说老年人恋土,不想走。”后来,他们一家却搬得很快,就在于给的政策不错。当地按农民原合法宅基地面积的1.4倍补偿,这让郑庆环得到4套安置房,共计超过400平方米,算上补贴,她只花费几万元就买得到。更重要的是,这些房子“两证”齐全,又靠着潘安湖,升值空间大,全家固定资产无形中增加了。
在苏北,房龄二三十年的老屋并不少见。它们大多比较分散,土地利用率不高,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也不完善。不过,农民乡土情结重,而且形成生活习惯,往往不愿意搬。沭阳县住建局局长徐爱军说,让农民对集中居住生活看得见、摸得着,加快实现“要我搬”到“我要搬”转变。
各地的创新探索,值得借鉴。淮安市洪泽区以建设用地“双减量”试点为抓手,有效解决集中居住的用地需求和资金缺口。洪泽区多渠道筹资约19亿元,建设7个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点。蒋坝镇引进社会资本7000万元建设头河安置小区五层电梯洋房,高良涧王集社区和朱坝大刘村等集中居住点采取引导农户自筹资金建设安置房、政府配套建设基础设施的方式组织实施。
盐城市阜宁县三灶镇同兴村集中居住点以自建房为主。村民徐宝安家146平方米,上下两层,5个房间,干净宽敞。“政府把基地选好,我们先拆的群众先选地、选户型自建。”徐宝安说。自建、统建、托建、联建,灵活多样的建设方式,满足群众不同需求。
为防止“因搬致贫”,沭阳效佐村制定多套搬迁安置方案,其中享受政府协调贷款的有15户,还采取政府兜底方式安置3户特困户。
宜居宜业,让农民过上美好生活
在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要按照“强富美高”的要求,进行高水平的系统规划,确保集中居住后群众的住房条件、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和文明程度有显著提升。而在此前,娄勤俭在苏北调研时就曾表示,集中居住要讲规划、重品质,同时要重视低收入人群集中居住后的就业问题,这样才能搬得出、稳得住。
“就怕形成一阵风,大搞强拆强建,让农民‘被上楼’。”有基层村干部表示,关键是要尊重农民意愿,根据自身实际,稳步高质量推进。特别要让农民搬迁后生活便利,还要有事可干,有钱可赚,这样才能聚拢人气,真正做到宜居宜业。
对照要求,加紧干起来。涟水县陈师镇通过6个村的整村推进,整理土地2万余亩,打造万亩中药材基地“百药园”,提高土地综合效益,而且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平台。
宿迁提出强化产业支撑,充分考虑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生产生活问题,既要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技能培训,又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施生态高效农业倍增计划,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推动集中居住地产业集聚发展、融合发展,确保群众充分就业、稳定增收。
为保留集中居住后村庄的乡土特色,射阳县海河镇做足功课。“群众担心粮食没地方晒,我们就建了3个烘干厂;担心没有蔬菜地,我们赠送每户20平方米菜园;担心不能再喂鸡养猪,生活无着落,我们就在集中居住点想方设法建产业,解除其后顾之忧。”海河镇村镇建设中心主任李洪俊说。
不过,记者在苏北调查中也发现,有些居住点没按“多规合一”的要求规划布点,与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生态规划的衔接不紧;没有充分考虑产业发展、基础配套、公共服务、农民就业等因素,位置选择不尽合理。还有的居住点规划水准不高,特别是建筑风格、户型设计没有很好与当地自然人文风貌相融合。
直面问题,勇于攻坚,苏北的实践,正在努力交出让人满意的乡村振兴答卷。在淮安市淮阴区古寨乡九房村安置小区,一栋栋农家两层小楼整齐划一,一条条水泥马路宽阔整洁。村党支部书记苏龙玉说,整村易地搬迁,农民彻底断穷根,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这是刘老庄片区正在探索的脱贫新路。(刘宏奇 徐明泽 蔡志明卞小燕 吉凤竹 王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