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突破用地瓶颈 打造种业高地
听说过南繁基地吗?它是我国农业科研的加速器、种子供给的常备库、农业科技实验区,位于北纬18度线以南的海南省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境内。这里独特的热带气候,让农作物加代繁殖,使一个品种的育种周期缩短1/3至1/2。我国现代种业的这种传奇,在南繁基地不断演绎。新中国成立以来育成的7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中,超过70%经历过南繁洗礼。
然而,科研用地不稳定,生活保障用地跟不上,南繁用地问题长期困扰着这个中国农业硅谷,使南繁基地在承载发展现代种业这个光荣使命的过程中,步履蹒跚。如何让南繁用地尽快破局,是紧迫的任务。
顶层设计——
防止非农化,南繁用地成为“红线中的红线”
“天当房,地当床。”没有怨言,只有奋斗,一个甲子的时光,一代又一代农业科技专家在这里坚守,不屈不挠地打造着中国粮食安全的基座。
“南繁南繁,又难又烦。”农业科研人员耳熟能详的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南繁基地的困境。缺乏统一规划,用地跟不上,育种不方便,南繁基地管理和服务都遇到了极大困难。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长林景山坦言,长期以来散落在海南南部的全国近600家育种机构,都面临着用地的困境。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指出,南繁不可或缺。我国第一个紧凑型玉米品种、第一个亩产1500斤玉米品种,无数的“第一品种”都从这块热土上孕育成形,但是,南繁深深地被用地问题所困扰。“上世纪70年代,我们在三亚荔枝沟育种,没地方住就住在农民的谷仓里,用木板和稻草搭床。因为没有固定的仓库,育种材料经常被牛吃、被人偷。”
就这样,育种人盼,制种者盼,盼的是南繁基地的科研能顺利推进,盼的是南繁用地困扰能顺利解决。南繁基地规划的顶层设计,就这样在千盼万盼中出台了。《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以下简称《南繁规划》)于2015年10月28日由原农业部会同相关部门及海南省政府印发,明确划定26.8万亩科研育种保护区,其中5.3万亩为核心区。农业农村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表示,南繁保护区是“红线中的红线”,要坚决防止非农化。
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海南省农业厅厅长许云表示,《南繁规划》实施近三年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先后下达南繁项目资金5.9亿元。截至目前,海南省已在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划定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26.89万亩,核定核心区新基地建设用地745亩,全部上图入库,实行用途管制。
《南繁规划》项目进展顺利。三亚、陵水、乐东作为全国57个制种大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以来,接受中央财政下达制种大县奖励项目资金9690万元,目前已支出3877万元。此外,中央财政近3年来下达补贴项目资金7950万元,用于补贴三市县及生物育种专区内的供地农民。
南繁用地纳入制度性供给,为南繁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指出,南繁基地建设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新形势下南繁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南繁事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切实加强南繁基地建设与管理,保护和使用好南繁用地。
需求导向——
流转合理,精准对接南繁用地供需
制度供给为南繁用地创造的是政策环境,在操作上最终落地,必须瞄准需求导向。一方面,要对接的需求是南繁主体多样化、育种方式多样化。张延秋表示,南繁需要供应稳定、流转价格合理的科研和生活用地,需要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需要法规制度的管理和保护。
精准对接用地需求主体,南繁基地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稳步推进,生物安全监管基本实现全覆盖。三亚专门成立了《南繁规划》落地工作领导小组,紧锣密鼓推进。现在,10万亩科研育种保护区、1.5万亩科研核心区和为新建核心区配套的219亩建设用地已全面落实。北京、湖南、山东、江西等11个省市已在核心区新基地流转土地7039亩。三亚与安徽、北京等省市达成南繁生物育种专区供地意向。目前,南繁三市县已核定6块、合计745亩的新基地配套服务区用地。
另一方面,要对接的需求是供地方面的对价需要,不能让农民利益受到损害。每年10月到次年5月,是海南冬季瓜菜的种植时间,也与南繁季重叠。种植冬季瓜菜亩收入可达六七千元,已成为不少海南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许云表示,要以土地实际利用情况进行对价,让农民有获得感;让农民参与南繁基地建设和生产,并获得工资性收入。湖南省规划建设的2000亩南繁现代科研育种园区,直接与农民签订合同。“园区土地分布在3个村2673个农户,户平均0.79亩。”湖南省农作物种子南繁中心主任谭新跃介绍,从去年10月开始,他们每天晚上6点到9点下乡进村,挨家挨户摸情况、做工作,最终确定了市场主导、村内统一、按土地质量分三级定价的土地流转原则。截至目前,湖南省已拨付财政资金6000万元,流转了科研用地1331亩。
陵水黎族自治县卓杰村党支部书记陈维乙除了自己带头流转南繁用地,还使用土地置换方式解决南繁用地中的“插花地”问题。陈维乙说:“村里有21.6亩‘插花地’,涉及的几户农民以种植冬季瓜菜为主要收入,一直不愿流转。我们把南繁保护区外流转的30亩土地平整改造后置换给他们,问题就解决了。”
精准对接供需,南繁用地明确了利用方向。绿色、集约、节约、可持续,让城市建设用地和南繁用地调和共处,让地方经济与南繁战略同步发展,让当地农民与南繁主体“一家亲”,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南繁规划》落实。
为攻克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从建立完善协调机制、加强督导考核和强化组织保障三个方面发力,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两年多来,《南繁规划》落实取得了明显进展。张延秋指出,南繁有一个气候条件要求,就是在1月份平均气温不能低于20摄氏度。目前满足气候条件的26.8万亩已经全部划为南繁保护区。
组织化运营——
创新前沿,南繁用地探索发挥现代种业硅谷效应
让南繁用地充分发挥效应,关系着南繁被定位为中国种业硅谷“新高地”的成色。
农地转换成育种用地,需要有体系化的财政配套。山东省种子管理站副站长王文涛介绍,山东省财政专项投资2000万元,已经流转的南繁用地,被分配到山东47家南繁单位。“去年5月资金到位,9月土地分配完毕,这个南繁季不少单位已经开始育种了。”山东省种子管理站指导入驻单位成立基地建设业主委员会,育种单位自选业委会代表。山东丹玉种业公司总经理张百泉表示,目前,业委会组织入驻单位自筹资金,一期工程285万元资金已到位。
农地转化为育种建设用地,需要机制化创新基地建设方式。多方共建,是江西采取的基地建设方式。江西省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天涯种业公司作为南繁基地承建实体,负责基地的配套设施建设、建后管护和公共服务。其他南繁单位可以入股,根据股权比例使用基地设施,也可以根据科研生产实际分期租赁。目前,江西省南繁基地新增用地3180亩,其中科研育种用地3150亩、配套建设用地30亩。北京市种子管理站副站长张连平介绍,新基地将建设完善的配套设施,实施规范管理。对符合条件的南繁单位,北京市财政按照土地租赁合同给予10年土地租金30%的土地租赁和建设补贴。截至2017年底,北京的南繁单位在海南省的流转土地已达2382.47亩。
南繁用地供给,为打造种业硅谷夯实了深厚的基础。对此,育种专家们充满着新的期待。育成了20多个短季棉品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棉花育种家喻树迅仍在致力于优质棉和无膜棉品种的选育。他说:“棉花育种对温度要求很高,温度低则棉花不吐絮。目前,地处三亚市崖州区的一块棉花育种基地,虽然不在保护区范围内,但温度非常适宜种植棉花,对棉花育种而言是一块‘宝地’。”
未来种业硅谷什么样?划定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配套新基地建设用地,强化生物安全监管。海南省省长沈晓明表示,要通过南繁优势的发挥,围绕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和全球种业创新前沿,谋划建设中国南繁科技城、南繁育种国家实验室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为了让《南繁规划》既推动科研育种,又惠及海南地方,农业农村部支持探索核心区建设与南繁小镇建设、休闲观光旅游区建设等相结合;湘琼两省签署农业合作备忘录,在南繁基地开展槟榔等优势特色产业合作;上海市农委和陵水县政府签订农业合作协议,推动陵水现代农业发展。
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从“一杆秤、一把尺”到打造现代种业,南繁基地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奋力前行。